但郭晓晓顾不了这些了。她摸了摸头上的黄色皮筋,在被光线拉长的影子里徘徊着。最后,小姑娘到公共厕所里洗了把脸,换上妈妈新买的粉红色运动鞋走出家门。
这是她第一天上小学,难免有些兴奋。为了到达滨河路小学,她和父亲要穿过这个城市里最为繁华的街道,两旁布满了服装店和小吃店,偶尔还会冒出个水果摊。要是在往常,郭晓晓总会东张西望,时而盯着卖糖葫芦的小摊,时而看看挂满玩具的商店。
“但那天她可专心了,还不停地催我快点走。”父亲回忆说。
坐在可以容纳70人的教室里,郭晓晓新奇地发现自己有了张课桌。这和幼儿园的经历不同,那个时候她要和七八个小朋友挤一条长桌子。
而在家里,她只能站在一个只有两成新的写字台前学习。那是属于哥哥的“小天地”,摆着属于男孩子的打火机和手机电池。由于个子不够高,郭晓晓有时候要爬上床去,才能趴到上面去。
但眼前的这个课桌可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它刚好放得下书包和课本。郭母记得女儿当天回家对自己嚷嚷:“妈妈,我自己有了张桌子。我现在是一年级学生了!”
但是不到一个星期,郭晓晓就失去了那张课桌。站在教室外面,她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男孩子坐在“自己的课桌”前。她只好跑去问父亲:“爸爸,为啥别的小朋友能进教室,我却不能?”
回想起这一幕,郭占超就忍不住哽咽:“你让我咋对孩子说?我只能说爸爸太没本事了!”9月17日这天,他接到了赵校长的电话,说是必须把孩子接走。
按照郭父的说法,赵校长坚持孩子没有本市户口,不属于滨河路小学所在的片区。但登封市教育局否认了这一说法。一位申姓局长拿出《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小册子,告诉记者,赵校长的做法源于郭晓晓未满6周岁,根本不符合入学条件。
无论如何,郭晓晓还是要离开学校。万般无奈之下,郭爸爸想出来个办法,让女儿站在教室外面听课,“想着总能引起他们的同情心”。
这个登封市少林办事处王村庄的农民,从2000年起就到城里打工。他只能干些建筑工、三轮车夫和搬运工等“力气活儿”。如今,他靠开车拉货为生,每个月能挣上1000多元钱。
这也是他坚持让女儿上学的原因。“我不愿意孩子再因为没有文化受苦了。”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男人再三强调说。
从9月17日开始,郭晓晓开始了另一种“上课”方式。她照例每天6点钟起床,穿上爸爸买的廉价橘红色运动服,走路到滨河路小学上课。唯一不同的是,她始终站在教室外面。
由于窗户被钢条封锁,郭晓晓只能透过一个个“窟窿眼”听课。有时候需要做笔记,她就把本子按在墙壁上。每天,她还会记下拼音作业,然后回家完成,只是从来没有机会交给老师看过。有时候遇到发卷子,她就央求母亲跑到学校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