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神舟七号飞船将于今天21时07分至22时27分择机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次,“神七”将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脚步。举国关注时刻,本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解读即将开始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
看点一:升空,火箭气囊减少震动
作为我国火箭家族中最重、最长的成员,担负“神七”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是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在发射前的评估测试中,可靠性评估值达到了0.9807,也就是说100次发射中,火箭可能出现问题的几率不超过2次。与发射“神六”的那枚相比,长二F火箭做了36项技术改动,其中两项技术攻关值得关注:“加气囊”与“铝改钢”。所谓“气囊”,其实是在火箭助推器内新安装的一套“变能蓄压器”。这一改动,能有效减轻火箭上升过程中的共振。而“铝改钢”,则将二级增压管路的材质由铝合金换成了不锈钢,目的是解决这一部位在高温环境下漏气的问题。
江东(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研究员):在“神五”执行任务的时候,杨利伟曾经感觉到一些不适,地面监测也发现火箭曾出现了频率约为8赫兹的纵向单频振动。这种振动在“神六”时也被监测到了。这次火箭的改造,应该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看点二:入轨,583秒全程监控
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后,将在341公里高度的绕地轨道飞行。为了完成“神七”发射,发射场测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可以确保火箭和飞船从发射到入轨的583秒内在全程监控之下。
在改造中,新增加一套统一S频段通信系统,这套用于返回舱内航天员与外界通信联系的系统,可以与原有的通信手段互为备份,在紧急情况时向航天员发布逃逸指令,从而提高逃逸指令的可靠性;对雷达设备的部署进行了调整优化,将原来副着陆场区用于测量火箭和飞船弹道的高性能雷达进行了重新部署,使之可以同时兼顾上升段的测量任务和副场着陆的着陆测控;增加了高速摄影仪器,在火箭发射塔架上新增了3台高性能摄影机,通过下传图像可更加直观、快速地判断火箭发射姿态是否准确。
江东:“神七”和“神五”、“神六”在轨道上并没有很大区别。可关注飞行过程中的变轨,因为飞船具有变轨能力是我们今后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比如今后建立空间站和人类登月,如需要执行设备的维护等任务,就对轨道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