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是中国航天人优势
记者:据介绍,发射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员已经占到50%。中国航天研制队伍与国外相比,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是否具有优势?
马兴瑞:是的,我们实现了新老航天技术人员的更替。如嫦娥一号队伍,确实有大量的35岁的专家。参加本次发射的,我印象中平均年龄也没有超过40岁,所以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不管跟美国航天队伍比,还是跟俄罗斯比,我确实感觉到我们的队伍是很年轻,但是很有经验,能够打硬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大有希望。
新运载火箭正抓紧研制
记者: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尤其是火箭、飞船、卫星等,与美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克服这些差距?
马兴瑞: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比较晚。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搞太空竞赛。我们国家在2003年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但我认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规模是适度的,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的载人航天系统有自己的特点。飞船设计是有创新点的,也符合我们国情。所以,下一步我们要把飞船系统做好。我可以跟大家透露,中国政府正在抓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再过一段时间,我们拿出这些运载火箭的时候,就达到了当前运载火箭的国际主流水平。当然,运载火箭的发射是非常高风险的,所以需要在可靠性上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生产能力、研制能力,跟美俄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航天队伍,这一点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个优势来提升我们的能力。
神七任务可谓“惊险绝伦”
●“载人航天用“惊险绝伦”来描述,有道理。神七和以前相比,增加了难度,增加了风险,也增加了挑战”
记者:曾有报道说神七发射可用“惊险绝伦”四个字形容,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周建平:载人航天活动大家都非常关注,一个原因就是载人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所以用“惊险绝伦”来描述,有道理。
虽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但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作为工程的第一要务。这也是工程在进行设计、实验、测试和进行任务准备时,我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