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奥燃气公司总经理于俊辉表示,随着天然气管道铺设到建陶重镇磁灶,目前已经同华泰、碧圣等7家建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盛等更多的陶瓷生产企业,在进一步洽谈中。
“目前工业用的天然气每立方米是4.9元,与陶瓷企业普遍用的煤炭相比,贵了20%左右。”于俊辉介绍说,天然气不存在煤炭堆放问题,节省了人工成本和粉尘污染问题,没有水煤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而且,相比水煤气和燃油,天然气的热转换率要高得多。“正是因为天然气符合环保和节能的特点,陶瓷企业才会这样青睐天然气。”
据介绍,目前燃气公司向每个企业收取的建设费用并不低,每立方米收取300元。像华泰集团1万立方米的使用量,就意味着,使用前就需要向燃气公司支付300万的费用。于俊辉认为,目前不少企业对使用天然气持犹豫态度,考虑的也主要是这笔建设费用。
对此,华泰集团董事长助理陈岚波认为:“环保是国策,节能减排的主体是企业,需要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
其实,不光是建陶企业,能源需求量大行业还包括食品、纺织服装中的染整等。去年至今,福马、亲亲、雅客等食品业知名企业,也陆续用上天然气。福马食品位于罗山缺塘的老厂,也计划近期将燃油设备改造成天然气设备。于俊辉测算说,这项改造每天将为福马节省两万元的成本。
“相比煤、油价格一直在上涨,天然气却有降价的可能。”于俊辉透露说,到明年2、3月份,中海油输气工程到达福建,天然气价格在泉州,不论是民用还是工业用,都会大幅度下降。“如果天然气降到每立方米4元,就与现在的煤价格持平了。”所以,于俊辉乐观地估计,到了明年那个时候,陶瓷、食品等高能耗行业的技改之风,将真正达到顶点。
技改风暴
显然,仅仅依靠更换能源就要改变建陶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面貌,并不可能。即使是建陶企业都用上环保的天然气,但是相比早些年,能源成本也已经大大上涨。近些年来,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最可怕的是,像建陶这样的行业,政府已经不支持了,政策拿不到,贷款批不下来。”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增加的成本从哪里去消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价格上去了,企业才会有利润。”华泰集团董事长助理陈岚波认为。
将于本月正式投产下线的“环保保温瓷砖”(又称陶板)项目,是华泰集团最近颇为得意的事。该技改项目被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列为“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由华泰集团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共同研究开发。本月初,泉州市长朱明带领泉州籍和莆田籍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泉州考察时,就将此作为主要考察项目之一。
陈岚波介绍说,目前在国际上仅有欧美等少数国家掌握陶板生产技术,该产品在欧洲及东南亚的装饰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突破国外此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大大降低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
“进口的陶板每平方米高达七八百元,我们将此产业化后,价格将实现质的突破,每平方米200元左右。相比几十元的普通外墙砖,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产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陈岚波认为。
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叶少芬介绍说,不同于其他产业升级是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建陶产业的升级还包含更多的环保压力。“不光是华泰集团,据协会掌握的信息,几乎每一家陶瓷企业,都已经把技术设备改造、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放在首位,每家的投入都在几百万元,甚至更多。大家都很清楚,如果过不了环保这关,不可能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