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里人那里,黎兴财得知,李树芬不但乖巧,学习也可以,与哥哥一起在20公里外的瓮安县城读书。
今年5月的一天,李树芬与另一女孩到黎兴财新开张不久的烤鱼店玩。那一天,李树芬很高兴,临走时还不忘恭维外表公“你店的生意不错嘛”。黎兴财说,他留李树芬在店里一起吃饭,但“这个羞涩的女孩”有点不好意思,未吃饭找个空子就转身离开了。
这是黎兴财与李树芬生前见的最后一面。当他再次见到李树芬时,已经是6月22日凌晨3时许,李树芬的尸体刚从西门河捞上来,她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口鼻中满是泥沙。
就这样,李树芬走过了她的17年。黎兴财这才意识到,17年原来是这么短暂,在他的眼里,李树芬的17年,短暂地犹如过了17个“大年三十”,简单得只有一个季节:冬天。
如今,黎兴财与所有认识李树芬的人一样,一直试图从脑海中调出有关李树芬生前的所有记忆,他为17年的短暂叹息不已,也为没能多接触了解这名小女孩而深感遗憾。
单调 ■随哥哥念了4所学校
李树芬的17年是短暂的,也是单调的。
早报记者前往雷文村泥坪组,试图了解李树芬生前的更多细节,过往村民都表示:“知道,李树芬,一个乖巧的小丫头”。但再细问,他们大都瞪大了眼睛,搓着双掌努力回忆着,随后,摇着头,“都记不得了,反正那小女孩从小到大,看起来都挺乖巧”。
乖巧,成了李树芬生前最直接的写照,也是外人对她最多的描述。李树芬的班主任张国民说,李树芬乖巧,听话;她的多名同学也说“李树芬,人挺好,很乖”;而她的父母在向外人描述女儿时,更是带有称赞的口吻,“很乖”。
除了“乖巧”,在外人眼里,李树芬似乎没有其他的色彩。或许,她的人生履历更适合用这个词描述:单调。
女孩黎红英(化名)与李树芬年纪相仿,与李树芬同村,小学同班同学,初中又是校友。她说,小学三年级以前,她与李树芬同班,李树芬的童年与其他小女孩没什么区别,喜欢玩,喜欢跟同学一起做游戏、奔跑。
但小学四年级后,李树芬转学去了玉华小学,两人再次相聚时,已经是4年后的瓮安第三中学。黎红英初二,李树芬初一。
黎红英说,李树芬的学业与生活是随着哥哥李树勇一起的。起初,李树芬与哥哥一起在雷文小学就读,两人相差三个年级;后来,李树勇考取了玉华初中,刚满10岁的李树芬就离开了村子,跟着哥哥前往玉华乡的玉华小学就读,借宿在叔叔家;3年后,李树勇考取了位于瓮安县城的高中,那时,李树芬原本该就读玉华初中,但她还是跟随着哥哥来到了瓮安县城,只不过在瓮安第三小学重新读了六年级,一年后,考取了瓮安第三中学。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李树芬分别就读了4所学校,但在外人眼中,她始终与哥哥“捆绑”在一起。
在瓮安三中初二(6)班,程刚(化名)的座位与李树芬就隔着几个课桌,但两年来,他对李树芬的印象是“上课认真听课,下课趴在桌子上睡觉,要么就跑出去玩”,而两年内的唯一变化是“初一她没有戴眼镜,初二戴了。”
班主任张国民说,李树芬也有自己的几个玩伴,也常与他们开小玩笑,但她的日常交往,仅限于哥哥,还有那几名玩伴。她的一些个人故事,并不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