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一时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华夏儿女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行动当中去。
救灾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17岁的高二学生薛枭被困废墟80个小时,被救出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一句话,让薛枭被喻为“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句话也引发我们思考,薛枭想要喝的无疑是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看来洋品牌有如此大的魅力,已经成为一个孩子获救后的第一渴望。
然而,另一组镜头又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在国难当头之时,许多民族企业或华人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伸出援助的手,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数据:
汶川地震捐款排行榜(截至5月22日数据)
亿元捐款企业个人:国家电网2.1亿、深圳慈善总会1.3亿、李嘉诚基金1.3亿、中国石油1.03亿、全国证券期货行业1.01亿、万日照钢铁1亿、加多宝(王老吉)1亿、荣成集团1亿、台塑集团1亿、邵逸夫1亿、恒基地产李兆基1亿、雅居乐1亿。
千万元捐款企业个人:沙钢集团8136万、周大福珠宝7500万、台湾长荣1000万美元、建设银行6473万、中国银行6400万、富士康6000万、润泰集团5500万、中央电视台5000万、农业银行5291万、中烟总公司5000万、匿名公司5000万、霖园集团5000万、苏宁5000万、中国移动4300万、中国电信4072万、中国平安3500万、交通银行3200万、中国一航3000万、三星3000万、耐克3000万、香港赛马会3000万、保利国际3000万、招商局2713万、工商银行2600万、步步高2600万、修正药业2500万、国机集团2500万、壹基金2405万、中国石油2300万、中材集团2300万、华夏董氏兄弟2300万、中国民航2241万、亚开行315万美元、川渝中烟2200万、一汽集团2129万、广汽集团2103万、华能集团2100万、印尼金光2100万、中国兵装2065万、武钢集团2011万、阿里巴巴2000万、哈药集团2000万、中信集团2000万……
爱心固然不能完全用尺子去衡量,也不能去苛求,然而,危难时刻,能否慷慨伸出援助之手确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真情实意。通过上面捐款排行榜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众多中国企业或品牌相比跨国公司洋品牌显得幼稚和弱小,甚至许多民族品牌还倍受国人冷落,然而,危难时刻,他们纷纷慷慨相助,站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沿,献出自己的一份份爱心。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中国市场获利丰厚的跨国企业,那些令中国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洋品牌,要么捐赠数额较少,要么行动迟缓,并没有表现出与其品牌影响力相匹配的企业社会责任感。除了三星、耐克捐赠3000万元外,捐赠数额1000万以上的很少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跨国企业的名字。
“患难见真情”,我们应该清楚,危难时刻真正能站出来救助我们自己的永远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企业。因为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所以才会有同呼吸、共命运。比如王老吉能在第一时间捐款亿元,我想同为饮料行业的国际品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肯定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