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全省
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是晋江目前面临的尴尬之一。
据悉,2007年,晋江市的三种产业结构比例为1.9∶65.8∶32.3,而在全省,这一比例为11.3:49.2:39.5,可以看出,晋江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实际上,即使是在泉州市,晋江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也略低。
为此,在晋江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晋江市政府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列为发展方向之一。今年初,由晋江市财政局牵头协调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组成调研小组,先后深入陈埭、罗山、安海等镇街道,了解鞋材、汽车、钢材等商贸市场的经营现状。
“我们与镇政府、税务、商会、经营户等各方代表进行座谈,仅座谈会就开了不下10场。”亲历这一过程的晋江市财政局局长庄铭理告诉记者,相比汽车、钢材等市场,陈埭的鞋材市场最具规模,对本地产业的支撑作用也最明显,因此,调研小组决定以陈埭市场为试点,制定扶持政策。
节点:
陈埭到了转型关键期
坐不住的不仅是晋江市政府。在历经鞋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规模企业外迁等考验后,陈埭镇也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管经济的陈埭镇党委副书记李德铭表示,陈埭镇目前已经迈入了又一个关键节点,毫无疑问,以鞋材市场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是目前最具潜力、最具基础的亮点之一。
近年来,陈埭镇经济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受土地有限等影响,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陈埭镇的外迁企业已达100家以上,其中,又以规模企业居多。因此,经济发展指标对政府及企业所形成的压力不言而喻。
陈埭鞋材市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仅有一条街、数十家商店在经营。其后,随着鞋业的发展壮大,在呈“井”字形排列的4条大街上,遍布着1000多家店铺,集鞋材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鞋市绵延数公里。在这里,大至制鞋的机械设备,小到鞋钉鞋扣,只要是制鞋业需要的,都应有尽有。据保守估算,陈埭镇鞋业市场每年的交易额至少在100亿元以上,但税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却与之相差甚远。
“主要是一些在晋江经营的企业因利益驱动而选择到异地开具发票,导致税源流失。”做过调研的晋江市地税局纪检组长童欲晓说。
困境:
市场缺乏规范化、规模化
虽然陈埭鞋材市场的商家不少,但分布散乱、不成规模。一位外地来的鞋材生产商告诉记者,为了采购一种EVA造粒,他在陈埭转了一星期才找到。“没有按产品划区,只能四处找,看到有卖相关产品的商店,就进去问。”
“石狮的服装市场在全国是最早形成的,但现在一说起服装市场,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广东虎门,为什么呢?”陈埭商会会长、晋江大森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华认为,专业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是市场迅速壮大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为此,他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并提交报告。
对此,陈埭镇政府也是心急如焚。几年前,由澳门金龙集团在陈埭镇投资兴建了占地近200亩的中国鞋都,但因为主要以房地产模式开发经营、缺乏专业的市场管理服务功能、入驻商家杂乱等种种原因,鞋都没有预期的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