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学费和导师
2002年,江南春正想为自己的永怡寻找新的办公楼,朱海龙的好耶已经进驻位于江苏路369号的兆丰世贸大楼,并告诉江南春这栋楼已被软银买下,作为多媒体产业孵化基地,租金相对便宜。
江南春派人谈租约的过程给余蔚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与别人不同,江南春雇佣了中介公司帮忙杀价。极善于降低成本,余蔚记住了这个人。
之后同在兆丰的28层,虽然经常碰面,两人直接交谈的时候并不多。只是余蔚周末来公司加班,都会发现江南春的奔驰车停在楼下。勤奋,余蔚对江有了第二个印象。
余蔚是从一个创业者转入VC这个行当,极善于捕捉每个生长的行业和领域。当他观察到江南春整日奔波把液晶屏挂在电梯间,他也开始着手考察。江南春推销的商业模式很简单,而成败的关键点在于多长时间多快地速度能把这个网络建立起来。余蔚看好中国户外广告的长势,并且主动和国内一直从事户外广告的媒体世纪和媒体伯乐的管理层有过深层沟通。对户外广告略通一二之后,余蔚主动约见了江南春。
作为金牌销售,江南春自是做了大量的准备,不过说辞还未开始就被余蔚打住了:你做的事情我都明白了,关键是多长时间多快速度能做成?两人的深入交谈,使得余蔚确定了江南春的专业知识并不逊于当时任何已成规模的户外广告公司的管理团队。再有,江南春所展示的极强的表现欲,也让余蔚坚信他会是个卓越的创业者。加上此前余蔚已经深有体会的“极善降低成本和勤奋”,谈话结束前的几分钟,余蔚笃定了投资分众的信念。
无可否认,江南春最懂的是广告。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余蔚注资后,分众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余蔚介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分众的每个岗位招聘专业人员。江南春正在各个大楼里奔忙、开着奔驰车运送液晶屏的时候,余蔚在办公室搭专业团队,专业的律师、财务以及人事经理被送到江南春的面前。江南春赌气想不领余蔚的情,余蔚很从容地说:要不你就自己去招。余蔚知道江南春会琢磨:如果自己把时间耗在招聘上,估计人是招来了,可能还没上岗就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最后两人还是互相妥协。
所幸的是两人都把全部精神放在了各自最精通的地方。江南春冲锋在前,以自己强大的说服能力去攻克楼宇,余蔚帮忙规范公司、谋划资本运作。2005年7月分众上市之前的四十余天,余蔚撇下了所有的事情,带领自己的团队全身心扑在分众的上市事务上。情势逼人,如果不能抢在和分众完全同质的聚众之前上市,分众的局面会变得很被动。
作为分众的第一个投资人,余蔚让江南春学会了如何加强公司管理和如何与资本市场打交道。换言之,余蔚教会了江南春更多更重要的如何降低公司发展中所遇到的不确定性的方法,精明的他也拿到了丰厚的学费。余蔚向《环球企业家》透露,他先后一共只投了200多万美元在分众上,回报达到了120倍。
“当时我是只懂广告不懂投资。被投资多了,自然也就被教育出来了。即便这样,我还是很感激他”,江南春颇为感慨地说。
分众上市后,跟风者络绎不绝,想进办法挤入各种公共空间,从酒吧、机场,到公交车、出租车、校园食堂,甚至卫生间,似乎迄今仍未有人成气候。深究起来,除了这些后来者选择的媒体接触点是否具备有效性之外,分众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所成就的,“分众的出现恰好处在广告客户等待媒体的时候,又很快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了一起,无论从资本还是人才从未对分众造成任何拖累,”余蔚感慨再造一个分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今要进入,创业资本和竞争资本已经完全不同了”。
被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所驱使,被陈天桥刺激,让风投扮演后勤部门……中国第三大传媒公司缔造者所接受的反传统教育
他甚至会背出当年写过的某句诗:“用一支玫瑰堵住你燃烧的嘴唇。”他说他在学校写先锋诗歌,是把一些不可以组合在一起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在江南春看来,把电视和户外这两样似乎不能组合的东西合在一起,与15年前把燃烧和嘴唇组合是同一道理,新的语言逻辑转世再生为新的商业形态。
再一次,江南春说他要做的是打造一个生活圈媒体群。
他说着那套宣扬了多遍的理念,我们就坐在他对面,好耶的朱海龙在一旁微笑着看他说,几乎不插一句话。
朱海龙早就习惯了听江南春这样反复谈论同一个话题。自从六年前结识以来,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组合——江南春说得多、说得快,大他五岁的朱海龙说得少、说得慢,两人长年如此一起工作、一起讨论、一起想事。他们两家公司的办公室甚至五年前就开始共用一个大门和前台,门上装了两把锁,江南春和朱海龙各执一把钥匙,要一起出现才能打开。
江南春在想什么?我们想知道。这个年收入2.13亿美元、以300%以上的速度增长、净利润率高达40%、市值40亿美元的纳斯达克明星公司的创造者,在收购好耶而挺进互联网广告领域后,下一个大想法是什么?
我们愿意听他说,试图从他重复使用的言辞中了解这个人。户外视频这个全新的广告市场得以形成,分众能够在今天成为仅次于央视和上海文广的中国第三大媒体公司,完全来源于他一遍遍的、永远精力旺盛的表达。他爱不断地推销自己的理念,是因为从他选择了做楼宇视频广告业务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得一栋楼一栋楼地去说服物业愿意安装他的液晶屏,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告诉他们这是最好的广告投放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