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原大中华区总裁周伟焜认为,IBM之前很少投资非战略性的东西,一旦投入则全吃,但在中国,这种合作心态和模式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从100多年前的穿孔机企业过渡到今日强大的软硬件与咨询服务巨头,IBM拥有比整个IT产业更长的公司历史。
它的确一直站在产业前沿,并培育了一整套成熟的生意模式,比如趋势判断、概念包装,然后迅速推出完整的技术、产品及服务方案,向客户兜售。
而目前,它在中国的“生意经”正发生明显变化。面对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它正开始淡化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化资本力量营造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最初的业务“资本化”
IBM中国的资本动作,起初基于其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渗透。
以它与中国著名的地图软件公司——灵图的合作为例。后者成立于1999年,发展两年后,遭遇了业务困境,开始寻求资金支持。2001年,它开始接触IBM,但最初只是建立了基本的合作关系,即接受后者的解决方案。
这主要得益于IBM 1999年开始实施的针对ISV的支持策略。因为只有ISV将应用做起来,IBM才能打包卖出更多方案。它希望能借助资本与行业经验直接加快伙伴的发展速度。
灵图接受了扶持,并立刻受惠于双方合作。2002年,中国联通开始在12省上马OBS(新一代光交换-光突发交换)服务系统。灵图借助IBM电信业的技术,与自身产品形成方案,很快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灵图的电信领域收入从几十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50万美元,也为IBM创收1000万元人民币。
此后,IBM更加开放扶植ISV,2004年、2006年,IBM分别发布了Partner world行业网络计划、“碧海蓝天”计划,向更多行业渗透。
携手风投
IBM并不满足于此。它开始以更加直白的资本力量向下游渗透。但是,它不是直接注资投入,而是借助风险投资方。
着眼于与灵图的长期合作,2005年,IBM风险投资部门(VCG)将自身参与的一家风险投资基金“戈壁”引入灵图。
这样,它与灵图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业务关系高于资本关系的局面。这不至于伤害灵图公司的运营独立性,且能够发挥出各方的优势力量。IBM风险投资部副总裁Claudia Fan Munce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做事快捷、技术创新同时又了解本地市场的小公司,后者能够有效地帮助IBM赚取利润。
事实上,灵图公司的客户基础2006年同比增长了30%,借助IBM,它基于Linux的解决方案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以外市场。而IBM则获得了更为长远的出货支持,而由于间接拥有资本话语权,它也可以无形中渗透自己未来的战略规划。
在中国市场,IBM至少已经和250多家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型企业达成类似合作,灵图公司只是其中之一。
一旦这种合作模式得以更大规模的复制,退出应用软件市场的IBM公司,反而会拥有更为强大的应用软件市场的支撑,后者已经成为其企业级方案重要的出货渠道。
而在全球,IBM已与120多家顶级风险投资商合作。过去两年多时间,它的间接资本力量已渗透进全球1000多家初创公司,后者带来的商业合作业务竟然已经占据IBM总收入的1/3,而这一比例在中国要更高。
Claudia Fan Munce表示,之所以选择初创公司,是因为可以在早期就能看到它们是否能为IBM的出货提供服务,具有什么优势。
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晨说,IBM既拥有业务资源,又拥有资本力量,无论对企业还是对VC来说,都很特殊,而IBM显然对自身的卖点也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