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合作模式主要定位于初创型企业,为IBM奠定了最广阔、最长远的生态系统。但是,它仍然不会放过那些处于发展中期且开始走向成熟的高成长领域。
这是去年10月30日,IBM中国与国际投资巨头雷曼兄弟达成合作的背景。当天,双方在北京联手启动了一项初始注资金额为1.8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基金”,双方各注入9000万美元。这是IBM和雷曼兄弟两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为单一国家建立投资基金。
与传统的风投习惯性地换取注资对象股权不同,中国投资基金将关注在不同行业“处于发展中期并开始走向成熟”的中国国有或私营企业。而且,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双方还将为注资企业提供直接的管理和技术支持,较与初创企业的合作明显有了渗透。
但是,IBM官方表示,现阶段不会考虑进行“控股型”投资。这种合作模式,既能维持中国公司紧追市场变化的机动性、防止控股而来的决策滞后,又可以让IBM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在血脉关联中延伸更长远的合作。
金蝶战役
中国投资基金设立后的最新成果,自然是它与金蝶之间的资本合作。6月4日,金蝶出让7.7%股份,引入基金中的1.32亿港元。这一下子为仍未上市的金蝶集团镀上了一层国际化色彩,在资本、管理、技术支持、方案整合、人才培育上获得了直接的提升力量。IBM中国投资基金合伙人吴宝淳表示,这将是一条有“金蝶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但IBM获得的利益也许更大。以往它的主要资源集中在行业中大企业,而对手微软的主要领地则是个人和中小企业,在大企业信息化基本部署完毕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市场自然成为巨头争夺的焦点。而拥有本土众多客户又急需资本支持的金蝶,显然符合IBM的战略竞争利益,以资本涉入可以缩短抢夺市场的周期。
此外,它也一直与本土巨头用友合作紧密,但后者上市后“心高气盛”,不但减弱了外部资本需求,技术实力也已获明显提升。
合作和投资的悖论
不过,IBM官方表示,与金蝶等中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并非着眼于非常直接的业务利益,而是长期策略性投资。
如果反观IBM之前在中国合作的挫折,这更显示了它的长远谋划。早期,它与华为合作十分紧密,IBM专门为华为设立了专职副总裁。1998年,它便成了华为的战略供应商。业界也一直期待双方的资本合作。
IBM原大中华区总裁周伟焜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1年,华为提出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与IBM、摩托罗拉、英特尔、马可尼、NEC等巨头接触,设想出让25%~30%的股份,但条件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必须是战略投资方不能考虑技术、市场交换方面的合作。
而IBM当时的着眼点却正是后者,这最终导致双方半年的谈判最终搁浅,至今仍延续着以往的合作模式。这也周伟焜去年给美国总部提交相关报告的原因。他认为,IBM之前很少投资非战略性的东西,一旦投入则全吃,但在中国,这种合作心态和模式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