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保健协会首次发布《中国保健食品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消费者日常见到的保健食品中,超过三分之一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这是我国保健行业的首次大规模品类调查,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惟一一份反映全国食品市场数据的分析报告。
据介绍,非法产品判定的主要依据是该产品是否取得国家批准文号。非法产品主要体现在:一是把食品夸大为保健食品;二是伪造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此次调查将问题产品分为四种:一是产品外包装标示的产品名称和出品企业名称与国家审批文件都不符,这类产品所占比例最大,占59%;二是产品外包装无批准文号;三是产品外包装标示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不存在;四是产品外包装标示的产品名称与国家审批文件不符。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知之甚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逐年增强,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生命的质量,渴望保健、营养、健康,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目标,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接受以致于信赖保健食品,老人要补钙,妇女要补血,儿童要补脑,妙龄女郎要减肥,深海鱼油丸、钙片、蛋白粉、螺旋藻、维生素、浓缩营养素成了现代人缓解生活压力、保证健康的第一选择。于是,保健食品成了人们生活的常用品,对保健食品的需求随之大大增加,许多保健食品企业在此形势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实际上,人们接受各类保健食品是从相信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刚开始没有谁是因为单纯营养保健而服用保健品的,往往都是因为身体不适或患有这种那种的慢性病而又久治不愈,才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保健食品,许多人都是因为片面相信保健食品的治疗作用才选择服用的。但是,保健食品到底有没有治疗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怎样呢?服用过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大都有这样的体验:花了不少钱,服用好长时间,都不见什么效果,即便是有点效果,也离说明书或广告上介绍的相距甚远。
在省城各大药店、超市及保健品专卖店,你都会看到,大家熟悉的补钙、补血、补肾、补脑等保健食品一一摆在柜台上。面对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大多数消费者对此知之甚少,只能是盲目地选择,不能做到“对症”选用。选择时的参考依据大多是售货员的导购、同事朋友的推荐和广告的宣传,尤其是一些儿童青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保健品,很大程度是由于各个方面对保健品作用的过度宣传,以及成年人的误导。对身体的过度关注,营养知识的缺乏和一些广告的不正确引导是各种保健品在老年群体中泛滥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对保健食品情有独钟的当属下列几种人:一是高中学生的家长。家里如果有备战高考的学生,家长们整日里围着孩子做吃做喝不说,还想方设法为孩子进补,补铁、补锌、补脑……凡是市场上能见到的,电视里报纸上电台中做广告宣传的营养保健品,恨不得统统搬回家,让孩子服用;二是一些高收入者。繁忙的应酬,竞争的压力,使风光无限的高收入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希望借助保健食品弥补不断透支的健康。由于这些人收入颇高,不在乎价格,往往是价格越高的保健食品越喜欢享用;三是送礼人群。中国人习惯礼尚往来,送礼往往是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内容。送礼送什么,送些吃穿用的东西总显得有些俗气。眼下,人们送礼开始选择送健康,于是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了送礼佳品。选购保健食品应听医生话
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保健食品该不该补充?怎样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的补充?有关专家说,人体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营养素的过多和不足都不合理,人体需求的绝大部分营养素能够从自然界直接摄取,而有些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的营养素则难以通过正常的膳食摄取,如不补充,就会打乱人体中应有的代谢平衡。因而人体就需要适时地补充缺乏的营养素,特别是在都市生活中,工作压力大,人体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身体内部的失调,也应该适量补充营养素。目前市场上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大多分为调节血脂,调节血糖,调节血压,改善记忆,改善视力,改善睡眠,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对化学性肝损有辅助保护作用等,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但不要过多地进行保健进补,这主要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补,补什么最好由医生来判断,随便乱补也容易补出毛病。实际上,只要有均衡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足够的休息就会保持健康的身体。中国保健协会的人士说:“这些假冒伪劣保健品最主要的造假方式是伪造或冒用国家批准文号,真正出问题的不是保健食品,而是混淆其中的‘李鬼’。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保健食品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就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