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位于贵阳市安云路碧云巷的健元堂康复理疗中心正式开业。尽管这家十来平方米的理疗中心店面装修并不豪华,还是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该店的老板是位二十出头的大学本科生。他,名叫王中立,毕业于贵阳市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来到健元堂,刚进门就看见王中立正娴熟地为顾客推拿按摩,头上挂满了汗珠。而与他的交谈,也不时被上门顾客所打断。他简短而质朴的话语,渗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执着,创业道路上的“三个动力”、“四个第一次”和“一个打算”,更清晰地再现出他这一年来所经历的艰辛与喜悦。
20%+40%+40%=创业动力
“我的创业动力,也是在大学时代一点点积累的。从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到带头创办针灸推拿协会,再到放弃公立医院的职位,这一切,终于将我推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王中立
创业动力之20%:推销经历
“刚考上大学时,我是一个‘嘴笨’的人,和陌生人说不了两句话就脸红。”趁着一位病人针灸后小憩的间隙,王中立擦一把头上的汗,打开了话匣子:“作为一位优秀的医生,光有一手好技术不够,还要具备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方面想要“练练胆子”,另一方面希望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大二那年,王中立第一次走进手机卖场,当上了推销员。之后的好几个寒暑假,贵阳的不少手机卖场、家电卖场都曾出现过他忙碌的身影。
“做推销员真的很能培养一个人的勇气和闯劲”,王中立笑着说。在成功和挫败的一次次交替中,“嘴拙”的王中立学会了融入社会,也懂得了如何以自己的真心换得他人的真心。
创业动力之40%:创办协会
用王中立的话说,大学时代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在大三时和几位同学一起成功创办了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协会。
“创办针协的初衷,是想发起一个‘学有所用’的协会。”王中立说,针协初成立时并不被看好,连13名“元老”中都有4人是被拉来“凑人头”的。可是,就在短短两个月内,针协的成员就从王中立就读的北院扩大到了南院,连外系的学生都慕名而来,针协的成员也快速扩展到近400人。
“回想起来,在校园里办一个协会就如同在社会上办一个企业。”作为协会创始人之一,王中立不仅牵头与一些知名药业公司接触,还组织会员们循序渐进地听讲座、认穴位、试手法、练扎针、做义诊。
创业动力之40%:创业热情
如果说推销经历让王中立攒足了闯劲,创办针协让王中立积累了经验,那么最终让王中立下定决心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还是这个年轻人心底强大的热情。
“就在毕业前后,我曾经尝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在短时间内主动放弃了。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理想还有些距离。”王中立告诉记者。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王中立毕业后不仅顺利地被一家医药保健公司接纳,还曾在贵阳近郊的一家中医院“小试身手”。最终,一个“自主创业、学以致用”的梦想,在王中立心中渐渐萌生。
四个第一次串成创业梦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许多‘第一次’。创业这一年来,最让我难忘的四个片段,就是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赞赏,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劳动赚钱,第一次遭遇他人‘挖角’,第一次咬牙熬过‘寒冬’。”
——王中立
第一次“收获”赞叹
说起创业过程中最难忘的片断,王中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父亲:“我在贵阳一郊区中医院找到工作时,父亲曾开心地与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分享儿子成为‘大夫’的幸福。然而,当我很快就决定离开医院,去追寻自己的创业梦想时,我爸却狠狠地丢下‘你是疯子’四个字,就再也没有同我说过半句话。”
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执着的王中立仍然悄悄向姐夫借了万把块钱,开始筹划自己心中的创业梦。“直到健元堂开业那天,我爸都没有原谅我,全家没有一个人来。”在王中立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父亲能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