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政府部门、民族企业、消费者真正“把自己当回事”,跨国公司才不会“店大欺客”,有意无意地忽视我们或者我们中间的某一部分。
近日,日本东陶公司(TOTO)在其国内召回数十万台不合格的温水冲洗便器,有好事者将事件原因归咎为所谓的“中国产劣质零配件”。经调查,东陶公司承认中国生产的相关零配件符合质量要求,事件真正责任出在自身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意味深长的是,东陶公司在承诺“完全不会将造成召回的原因归咎于零配件的生产厂家”的同时,不是将“深表歉意”的“橄榄枝”投向无辜受冤的零配件生产厂家,而是献给了中国质检总局。
(5月19日《新京报》)近年来,雀巢、可口可乐、家乐福等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相继出现产品质量危机,然而,这些“洋品牌”在处理相关危机时,往往避开真正的利益受损对象,罔顾消费者的正当诉求,却转而将筹码押在“政府公关”上,企图借助“上层路线”化解技术问题。此次东陶公司事件中,中国零配件生产厂家遭到不实指责,事后虽还以清白,但商业信誉已在国际范围内受损。平心而论,最应当接受道歉的乃是这些零配件生产厂家,然而他们却意外地缺席了。历次事件中,不同的前因后果,不同的跨国公司,却几乎选择了同样的处理手法,其商业策略背后体现出的认知与逻辑,确实值得细细玩味。
有人说,相关跨国公司无视问题之本,转移目标,虚晃一枪,“反映了他们的傲慢与偏见”。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商人是最精明的,他们确实无视问题之本,但却自有一套解决眼前问题的“小算盘”。他们表面上态度傲慢,背后的操作一点也不慢;他们的偏见乃是基于对某些中国商业潜规则的熟稔与偏执。在一些跨国公司看来,中国的企业、消费者并不成熟,独立性还不足以与其进行平等谈判、对话和要价;某些政府部门对经济生活过深介入,甚至享有主导性话语权,企业、消费者这些真正的市场主体一时无法实现独当一面的“一线冲锋”。因此,直接抓住政府部门效果来得快且更有效。不过,这样一来,却把实质问题和潜在危害留给了我们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避免跨国公司更多遭遇或者制造“中国危机”,需要打好一套“组合拳”。只有政府部门、民族企业、消费者真正“把自己当回事”,跨国公司才不会“店大欺客”,有意无意地忽视我们或者我们中间的某一部分。为此,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改善处理此类问题的公共策略,切实支持和凸显企业、消费者发挥市场主体地位,对其弱势地位依法予以“帮腔”但决不包揽包办,防止以公共管理者身份强势出现,消解市场规则,看似帮了民族企业、国民消费者,长期来看实际上不利于他们“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而且从政府形象来看,由于跨国公司的外国国民身份,公共行政管理动辄强势介入经济生活,稍有不慎,容易被外界无端“抹黑”。当然,我们的民族企业也当更注意产业链的提升,力争生产地位和品牌尽快向着产业上游浮动,从根本上做到强筋健骨,“不怕打压”。而消费者也应理性和明智一些,相信品牌而不迷信“洋品牌”,选择商品和服务最终要看质量,毕竟,市场最终要靠消费主导,有什么样的消费者才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规则和“危机公关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