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文说得如此流利,连“因地制宜”、“革命胜地”这样颇具中国味的词汇从他嘴里说出来竟然没有任何阻滞。
2001年7月13日,当“北京”这两个字从萨马兰奇口中吐出的时候,他几乎无法抑止内心的激动。此后,他从可口可乐公司雅典奥运火炬接力项目总监变成了北京奥运会赞助项目总监。更重要的是,到08年北京奥运会时,也是可口可乐公司赞助奥运会整整满80年之时。
在可口可乐宣布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官方赞助商的时刻,他也不失时机地把记者提问的内容往这个方面引。他谈起了自己作为火炬接力项目总监在35天辗转27个国家的“显赫”经历,还提到本届奥运火炬接力从参与的人数、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规模与广度都将创下历史纪录等等……让人不禁怀疑,火炬接力对他来说不仅是他所参与领导的一项活动,而是已经化成了一项需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采访中一直都是很严肃的话题。我用调侃的语气用英语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是否遇到过无法找到可口可乐,因而不得不选择百事可乐的窘境?”
“Never,never,”鲁大卫一连说了两个“绝不”,“即使在沙漠里渴死也不喝百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