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世界的开封汉子
—韩玉堂在澳大利亚创业的故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90年8月,一位满怀希冀的开封人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这一年,韩玉堂刚满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走下飞机的舷梯,满眼的异国风情,令他思绪翻滚,心潮难平。很快,所有的往事,所有的梦想,在他脑海中汇成了一个信念:一切从零开始,自强不息,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了。韩玉堂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顽强打拼,靠自己的艰辛苦斗,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异国他乡民众的普遍赞誉。他们从韩玉堂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素质和品格。现在,韩玉堂已进入澳大利亚的上流社会,被澳大利亚总督授予“太平绅士”称号,担任南澳大利亚州商务投资及移民顾问,为中澳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发挥着使者和桥梁的作用,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着心血和汗水。2006年8月19日,记者见到了刚从朝鲜回到开封的韩玉堂,言谈话语之间,记者深深地被这位海外游子情系祖国、报效桑梓的拳拳之心所感染。
梅花香自苦寒来
韩玉堂出生在开封县仇楼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兄妹7人中,韩玉堂是老大。家庭贫困,弟妹又多,使他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一边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庄稼活和家务事,一边照顾几个弟弟妹妹,度过了他苦涩的童年。
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垮幼年的韩玉堂,反而给了他自强向上的动力。上学之后,韩玉堂学习非常刻苦,加之他天资聪颖,成绩在班上和学校一直名列前茅。1980年,韩玉堂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阳师专外语系。韩玉堂说:“在读初中和高中期间,我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我的几位老师一直对我关怀备至,给我关心和鼓励,使我明白了人生的许多道理,至今受益匪浅。”谈起李开心、李金良、蒿时耕等几位老师,韩玉堂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1982年,韩玉堂从南阳师专毕业,被分配至开封县四中当了一名英语教师。在当时,有一份工作、吃上商品粮是无数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韩玉堂走到这一步,赢得了许多人的羡慕。但韩玉堂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自修了《国际法》、《国际经贸》等课程。同时,韩玉堂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用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先后送几个弟弟妹妹都考上了大学,在家乡一时传为美谈。
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韩玉堂非常注意留心国内外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最终,他选定去澳大利亚读硕士研究生。他说,澳大利亚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畜牧业颇为发达,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还有袋鼠、树袋熊和袋狸等许多动物,他从小对那里就心驰神往。目标确定后,韩玉堂刻苦攻读,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有时甚至通宵达旦。1990年,他报考了澳大利亚的几所大学,最后被西澳大利亚大学国际经贸法系录取。
当时,国外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已基本取消,到澳大利亚读书需要3万多元的费用。机会相当宝贵,韩玉堂决定贷款读书。这时,一些好心的亲戚朋友给他泼冷水:“你一个月50多元的工资,40年不吃不喝才能还上这3万多元的贷款,你可得慎重考虑啊!”韩玉堂是个看准了道决不回头的人,他说:“哪怕到了那里拉棍要饭,我也要抓住这次机会!”
说归说,但等他真的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一种背井离乡的落寞和无可名状的孤独感还是袭上了他的心头。家国万里,无依无靠,一切从头开始,前途不得而知。到澳大利亚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招工广告,寻找打工的机会,他要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完成学业。韩玉堂说:“到了这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管你出国前的背景如何,基础如何,生存是第一位的,需要的是实干与拼搏。”
体力劳动最繁重的一年
1991年,是韩玉堂在澳大利亚体力劳动最繁重的一年。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私营农场摘青椒,一小时收入8澳元。由于学校没有开学,他每天可以干8个小时。每天,他不停地劳作,累得精疲力尽,中午,他还要顶着35℃的高温加班,热得他头晕眼花。虽然是很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却异常繁重,韩玉堂咬牙坚持下去,始终不曾退却半步。
后来,学校开学了,韩玉堂不得不放弃了这份工作,但他很快又在一家比萨店找到了一份做清洁工的活。这样,他白天读书,晚上工作,每小时可收入9.3澳元。澳大利亚的土壤条件和地理位置很适宜种植葡萄,这里的葡萄园相当多。放假期间,韩玉堂就到葡萄园给人家摘葡萄,虽然比前两份工作辛苦一些,但收入要相对高一些。他每天4点开始干活,直到太阳落山才返回宿舍,最多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一天收入400澳元。在此期间,韩玉堂还干过管理西瓜的工作。他说:“我们开封盛产西瓜,这活我从小就干过,手也不生。”
韩玉堂一边打工,一边求学,两年的课程,他仅用了一年就读完了。在读书期间,他不放过任何一次上进的机会,考取了澳大利亚国家高级中英文翻译,取得了从事翻译工作的资格认证,为以后寻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韩玉堂说:“在这一年里,我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说来一言难尽,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和退却,这一年也是我生存意志最强的一段时间。”
成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务员
1991年年底,韩玉堂从西澳大利亚大学毕业后,来到南澳大利亚州求职。由于他的英语水平较高,很快在南澳大利亚州政府谋到了一份工作,负责南澳大利亚州对华及东南亚贸易、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译和联络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韩玉堂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名国家公务员。
虽然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但韩玉堂的工资并不高。为了使生活更宽裕一些,工作之余,韩玉堂还是干起了第二职业。他在比萨店打过工、开过出租车、到酒店调过酒,总之,他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一心一意挣钱。终于,他有了第一辆自己的轿车,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并还清了国内的贷款。1995年,他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1996年,他把家属接到澳大利亚定居。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机会的增多,韩玉堂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他开始同国内政府、工商企业界频繁接触,代表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与国内一些政府、组织、企业间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2002年,韩玉堂考取了澳大利亚移民部的移民法律顾问,主要负责办理移民澳大利亚的各类签证的申请。
鉴于将近10年在澳大利亚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2002年,澳大利亚总督授予韩玉堂“太平绅士”荣誉称号,这是澳大利亚给予英联邦国家公民所作突出成绩的一种充分肯定。韩玉堂凭着自己的不懈奋斗,艰苦创业,赢得了澳大利亚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肯定。
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近年来,韩玉堂全身心地投入到促进中澳经贸文化交流事业之中,以自己的独特作用回报社会、回报家乡。2004年4月,他穿针引线,促成了南澳大利亚州与河南省建立了友好经济合作省州关系,多次随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与工商界人士来华访问、交流;他积极安排河南对澳的交流与合作,我省多位政府领导对南澳大利亚州进行了成功访问,为我省引进澳大利亚农业和劳动就业等方面项目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他的努力下,开封县农业局与澳方合作,成立了高级别的土壤化验室,引进澳大利亚优质液体化肥项目来开封投产。
由于澳大利亚技术工短缺,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技术劳工。韩玉堂长期奔走于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和开封之间,为开封市的劳务输出工作牵线搭桥,圆了许多开封人的“出国梦”。2005年,在他的努力下,澳大利亚在开封建立了出国屠宰工培训基地,请澳大利亚职业技术学院来汴培训,向澳大利亚输送屠宰专业技术工人。目前,已有400个家庭在开封培训后到澳大利亚就业,夫妻同在屠宰场及食品加工厂工作,年收入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并享受到优厚的生活福利待遇。
2006年7月,市委书记孙泉砀率领市畜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领导到南澳大利亚州考察,了解中国技术工人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韩玉堂的协调和努力下,市劳动局与南澳大利亚州政府签订了肉类及其他工种技术工人合作培训协议。目前,他正在努力促进由双方合作的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在开封建立。今年年初以来,他已经回开封6次了,菊花花会期间还要回来,几乎每个月回家一次,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韩玉堂为家乡有一个勤奋务实的领导班子感到欣慰,对家乡早日走上富裕道路充满了信心。韩玉堂说:“开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郑汴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开封经济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强大的祖国是发展的根基
“在国外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背后祖国的强力支持。一个人不管离开家乡走多远,家乡永远是你发展的根基。”谈起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韩玉堂动情地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外的中国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上升。目前,河南省有4700名学生在南澳大利亚州就读,有600个家庭在南澳大利亚州工作和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稳定,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河南省和南澳大利亚州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我省向澳方输入了大量技术劳工,有工程师、护士、理发师等。在这些工作中,韩玉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缓解澳大利亚技术工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和赞扬,使韩玉堂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现在,澳大利亚民众普遍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澳大利亚经济更好地发展。
虽然身在海外,但韩玉堂从没有忘记家乡的哺育之恩,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今年“六一”前夕,他为家乡的小学捐款1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缮校舍及改善办学条件。韩玉堂说:“如果将来条件许可,我将继续致力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为家乡父老乡亲奉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