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中国冰箱市场一度形成了海尔、科龙、新飞、美菱“四大家族”具有控制话语权的格局,在每年千万台的需求量下,第一阵营的四大国产品牌,和第二阵营的西门子、伊莱克斯、松下、三星等外资品牌,默默角力,竞争态势一直相对稳定。
自2002年“资本大鳄”顾雏军入主科龙后,冰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雏军以资本意志先后收购了美菱、吉诺尔、西冷、上菱等企业,使冰箱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但随着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崩溃,原先相对稳定的格局悄然发生震荡。去年以来,除海尔之外,科龙、美菱、新飞基本完成了又一次的资本、人事更迭。
在今年6月份,长虹和海信对美菱、科龙的掌控已进入收官阶段。新飞控股公司新加坡丰隆从幕后走向前台,也变换阵法。
与资本变动相对应的是,冰箱企业不断走马换将--丰隆亚洲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冬贵,2006年初出任河南新飞电器董事长;海信的汤业国正式出任科龙董事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长虹的赵勇出任美菱董事长,王勇出任美菱总裁,而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原美菱总裁李士军则跳槽到美的荣事达合资公司任副总……
在乱哄哄的人事更迭中,没事儿偷着乐的有3个,首先是海尔,稳固了龙头地位;其次是西门子,趁势占据了国内销量老二的位置;第三是松下,在高端发力,成为市场快速成长的新军。
而在局势一度陷入混沌之际,冰箱业酝酿着新一轮的较量,还有更多的眼睛看上了这块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新的扩张中,许多消费电子企业加入了冰箱市场的比拼。去年以来,国内一些彩电巨头纷纷加快进军冰箱的步伐 --TCL拟与东芝建立生产基地,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做起了“白电梦”,海信接手科龙也要 “黑白配”。
在“阔别”中国市场近两年后,东芝日前宣布重返中国市场,并宣称与TCL合作后将达到年产100万台冰箱规模。与此同时,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也传出即将成立“冰洗事业部”的消息。据传,康佳从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引进多条先进冰箱生产线。目前,康佳冰箱年产量已达百万台。
从纷繁的表象下,可看到冰箱业的一些令人玩味的特点。
强者愈强,后来者不示弱。将电冰箱作为家电多元化的一环,无非是想以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一搏。这方面最成功的先例是海尔,其品牌早已形成全系列,冰箱只是其中一个主产品。长虹收购美菱,弥补了白电空缺。海信、康佳、 TCL等无不如此,都想在原有的拳头产品之外,再组建多种部队,形成协同效应。这样做,无论是在品牌价值,还是实 际盈利上,都分散了风险,也增加了机会。一位分析人士称,“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是家电制造业的必由之路,多一个产品也给自己多了一个机会。”
应该引起警惕的是,在这一轮竞争中,冰箱业又出现了盲目跑马圈地、扩大产能的现象。据称,新飞将投资3 亿多元在河南新乡征地400亩建设新工厂。新厂投产后,新飞冰箱、冰柜、酒柜的年产量将从现在的 350万台提升到 500万台。而今年2月动工的合肥长虹美菱工业园,投资额高达10亿元,计划到2008年形成400万台冰箱的生产能力。美的荣事达合资公司,总投资超过10亿元启动冰箱基地三期工程的建设,建成后年产冰洗产品将超过800万台。业内专家指出,在冰箱业产能早就过剩的状况下,还有必要大动干戈建新线吗?这种盲目扩张,是否也能噎死几个?
当然,目前的冰箱企业也有一些值得夸耀的选择。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厂家多瞄准出口市场。几乎所有的厂家盯住了海外市场,计划做大出口。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这一选择无可非议。新飞电器董事长张金贵表示,新飞今年启用了新标志,就是要树立国际化品牌,不遗余力地把新飞产品推向海外市场。
比拼高端,走高端路线将使冰箱企业赢得更多的商机。海信入主科龙后,提出2006年的经营方针之一是- -坚持高路线,确保经营效益。新飞不惜花大价钱赞助赛车,就是想以时尚运动谋求,并树立高端市场品牌地位。华凌公布的2005年报中也宣称,要走中高端路线,提升盈利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一轮较量中,比拼规模、高端产品、协同作战、出口能力,将是中国冰箱业的核心。但是,由于冰箱产能已大大过剩,整个行业面临的是如何挖掘消费需求,做稳市场。因此,在原有格局被打破后,新格局的定势需要在进一步博弈中才能确立。兰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