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行业研究 >> 电子电器 >> [专题]行业研究

外资屡屡受挫“洋家将”快要走人?


[ 张彦斌 中国工业报    更新时间:2006/6/9  ]    ★★★

    近来对活跃在家电市场上的洋品牌的负面报道很多,先是称“洋空调”2005年整体销量下滑,很多品牌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接着索尼数码相机被检验不合格,引发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任危机;而春节前,以索尼、夏普、松下、三星、LG、飞利浦、日立、东芝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一改过去稳定的价格策略,抢先掀起降价狂潮,引发了家电市场的春季价格战。

    洋品牌的屡屡受挫使得舆论界议论纷纷,一时间“洋品牌难敌国货全线溃败”,“价格战让日资彩电惊现集体覆没前兆”的说法不绝于耳,似乎让人们感到家电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是穷途末路。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疑点一:规模大小论英雄?

    有人说,以日本彩电、空调为代表的洋家电在中国的规模效应小,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利润一路下滑。在国内家电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日本家电品牌江河日下,大有被中国企业取而代之的趋势。

    规模是企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降低成本,与竞争对手抗衡的重要筹码,因此,很多企业包括媒体都把规模化奉为家电行业的首要发展策略。

    其实,简单的以规模大小论成败是不科学的。目前,我国家电消费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即,顶端是少数崇尚品牌、讲求时尚的高消费群体;中间是部分既讲求品牌又讲求价格实惠的普通消费群体;最下端是对品牌要求不高却对价格绝对看重的低端消费群体,他们占据的比例最大。

    解析:

    洋品牌在中国的战略是把金字塔顶端的高消费群体锁定为服务群体。

    他们在生产经营中追求的不是规模有多大,而是对品牌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在中国家电市场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洋品牌的规模始终与高消费群体的大小相对应,因此,和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相比,洋品牌规模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态势就不难理解了。

    疑点二:价格高低决胜负?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战不是中国市场的独门秘笈,但却在中国市场上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对于家电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价格往往是开发消费层次的要招。

    在市场上使用价格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低价来开拓市场。有资料显示,对于空调、冰箱、彩电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价格每降低一个层次,消费群体就会相应增加一批。因此,很多家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力图以低价格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占据有利态势。

    另一种是当拥有新产品技术时,不论中外任何企业都会利用垄断来获取高额利润。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彩电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以日本为主的外资品牌手中。当国内企业通过采购生产线和技术,并涌现出以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彩电品牌后,洋品牌就利用降价等手段逐步退出这一产品的生产销售,转战背投电视乃至平板电视领域,继续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高额利润。

    解析:

    从春节前后平板电视再次掀起的降价风潮来看,洋品牌集体降价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他们依靠率先进入平板电视市场的优势,已经大赚特赚了一把。当国内家电企业拥有了平板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时,洋品牌则以降价来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且,从市场上可以看到,即使是降价,其同类型号的产品价格仍然比国内品牌高出近30%。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降价看成是洋品牌缴械投降或逃之夭夭。

    疑点三:份额多少定乾坤?

    近几年,海尔、长虹、创维、康佳、TCL、海信、格力、美的等国产品牌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成本上都已经与洋品牌处于同一水平,产品品质完全可以挑战洋品牌。不可否认,近期洋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遭受到了严重挫折。

    另外,国内家电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很多家电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海尔把工厂开到了美国、TCL兼并了世界彩电巨头汤姆逊、格兰仕的微波炉产量占据了全球70%的份额、海信自主研发出“中国芯”等,表现出了国产家电品牌强大的技术实力。

    解析:

    目前,全球电子技术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平板显示技术主要集中在韩国、中国台湾;高端整机应用创新主要集中在日本。而中国大陆仍然充当着代工和市场的角色。

    同时,伴随着国产品牌的日益强大,洋品牌市场份额的相对萎缩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退出中国市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中国市场上遭遇挑战,家电洋品牌毕竟起步早、研发能力强、品牌知名度强,又有多年深厚的国际市场经验,在中国市场上仍拥有相当一部分忠实消费者,不会轻易一败涂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通过简单的表象就认定家电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甚至“集体覆没”,是不客观的。过分轻敌,只能助长国内家电企业盲目乐观的情绪,甚至对企业决策者造成误导。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儿童家电家电企业发展的又一机会?...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家电炒概念,到底伤了谁?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