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活跃在家电市场上的洋品牌的负面报道很多,先是称“洋空调”2005年整体销量下滑,很多品牌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接着索尼数码相机被检验不合格,引发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任危机;而春节前,以索尼、夏普、松下、三星、LG、飞利浦、日立、东芝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一改过去稳定的价格策略,抢先掀起降价狂潮,引发了家电市场的春季价格战。
洋品牌的屡屡受挫使得舆论界议论纷纷,一时间“洋品牌难敌国货全线溃败”,“价格战让日资彩电惊现集体覆没前兆”的说法不绝于耳,似乎让人们感到家电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是穷途末路。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疑点一:规模大小论英雄?
有人说,以日本彩电、空调为代表的洋家电在中国的规模效应小,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利润一路下滑。在国内家电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日本家电品牌江河日下,大有被中国企业取而代之的趋势。
规模是企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降低成本,与竞争对手抗衡的重要筹码,因此,很多企业包括媒体都把规模化奉为家电行业的首要发展策略。
其实,简单的以规模大小论成败是不科学的。目前,我国家电消费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即,顶端是少数崇尚品牌、讲求时尚的高消费群体;中间是部分既讲求品牌又讲求价格实惠的普通消费群体;最下端是对品牌要求不高却对价格绝对看重的低端消费群体,他们占据的比例最大。
解析:
洋品牌在中国的战略是把金字塔顶端的高消费群体锁定为服务群体。
他们在生产经营中追求的不是规模有多大,而是对品牌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在中国家电市场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洋品牌的规模始终与高消费群体的大小相对应,因此,和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相比,洋品牌规模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态势就不难理解了。
疑点二:价格高低决胜负?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战不是中国市场的独门秘笈,但却在中国市场上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对于家电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价格往往是开发消费层次的要招。
在市场上使用价格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低价来开拓市场。有资料显示,对于空调、冰箱、彩电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价格每降低一个层次,消费群体就会相应增加一批。因此,很多家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力图以低价格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占据有利态势。
另一种是当拥有新产品技术时,不论中外任何企业都会利用垄断来获取高额利润。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彩电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以日本为主的外资品牌手中。当国内企业通过采购生产线和技术,并涌现出以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彩电品牌后,洋品牌就利用降价等手段逐步退出这一产品的生产销售,转战背投电视乃至平板电视领域,继续享受新技术带来的高额利润。
解析:
从春节前后平板电视再次掀起的降价风潮来看,洋品牌集体降价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