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蓝色激光技术的新一代DVD阵营(即蓝光阵营,现有两大派系,分别是以东芝为首的HD DVD派系和以索尼为首Blu-ray派系)明显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HD DVD派系4月初在日本率先上市第一款高清碟机新品,而Blu-ray派系也宣布其新品将于年内上市。同时,蓝光阵营也不断拉拢中国企业,紧锣密鼓地展开推介活动。那么,在EVD走向泡沫化边缘之时,面对蓝光阵营的步步进逼,我国高清碟机产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记者在采访有关专家时获悉,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欲抛弃EVD,另起炉灶制订新的基于红光技术的新一代DVD行业标准。
蓝光市场化加快
红光仍有发展空间
市场化步伐越来越快,蓝光DVD不再遥不可及。东芝基于HD DVD技术的第一款高清碟机新品HD-A1(售价500美元)和高端HD-XA1(售价800美元)业已率先上市,继4月初在日本市场推出后,4月20日起全面推向了美国零售终端。
值得关注的是,东芝HD DVD最便宜的一款售价仅为500美元,远远低于业界预期的1000美元。而Blu-ray派系的先锋、索尼、松下、飞利浦也纷纷宣布将于年内上市蓝光DVD。
基于蓝色激光技术的新一代DVD对于我们而言,已不是仍处于研发中的概念性产品,而是逐渐迈向了产业化。那么,基于红色激光技术的DVD(包括普通DVD以及红光高清DVD)还有市场前景吗?
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光盘产业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薛巧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蓝光产业化普及的时间现在还很难说,在其没有普及之前,红光高清DVD仍有商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田玉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蓝光技术目前仍处于前期导入阶段,其产业化普及时间没有想象得那么快,即使蓝光DVD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红光DVD依然有市场机会。
其实,即便是蓝光阵营内部也对蓝光技术的普及时间持谨慎态度。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设计部高级工程师吴勇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蓝光DVD普及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前后。
蓝光专利难规避
我欲再推新红光
如果中国企业选择了基于蓝色激光技术的新一代DVD,国内碟机企业无疑要延续传统DVD时代经受专利费之苦的煎熬。田玉静告诉记者:“中国光存储的技术储备较弱,研发只有大约十年的历史,而国际上对于光存储的研究长达40年,对于DVD的专利,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蓝光DVD的专利费与传统DVD专利费相比,只多不少。”
田玉静还告诉记者,蓝光DVD的专利费收取的时机和方式都不同于普通DVD,国际专利权人在收取普通DVD的时机是在这一市场普及之时才来收取的,而蓝光DVD专利的收费是在其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开始征收。在方式上,普通DVD是按量来计费,而蓝光DVD不会再采取这种每台收多少钱的方式。
来自蓝光阵营的东芝相关人士也证实了田玉静的观点。吴勇明告诉记者,蓝光DVD专利的收费将不会按量计费,但采取何种收费方式,现仍在商讨之中。
完全规避专利费是不可能的,对于我国碟机产业而言,要做的是通过努力部分地规避专利费。先不触及价位高高在上、市场普及尚待时日的蓝光DVD,而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DVD,是我国碟机企业当前市场抉择的明智之举。
但问题是,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清碟机行业推荐性标准的EVD已走向泡沫化边缘,我国碟机企业在发展红光高清的方向在哪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撇开EVD,正在着手制订新的基于红光的高清DVD标准。
东芝的吴勇明则告诉记者,4月下旬还在上海进行技术推介的蓝光阵营,目前在中国的推介活动处于暂停状态,原因即是听闻政府及行业协会正在制订相关标准,等标准确定之后再伺机而动。
中国企业仍观望
自主研发是关键
在红光新标准消息未经传出之前,蓝光DVD对中国市场的推介一直非常积极。去年11月在武汉、今年3月在东莞、今年4月下旬在上海,蓝光阵营的厂商都进行了技术推介的专场报告会,以此积极拉拢中国碟机企业。
目前,蓝光阵营对中国市场的推介只是暂停而已,等标准确定之后,他们仍会积极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
“蓝光要想早日实现产业化普及,就要把产品价格做得更便宜,而产品价位拉低,只有在中国市场才有出路,如果中国的蓝光DVD产业带动不了,全球市场也发展不起来。”田玉静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碟机企业对发展高清DVD仍处于观望状态,早先宣称加入HD DVD阵营的长虹及夏新也已退出该阵营。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碟机企业目前处于观望状态的原因有二:一是蓝光阵营的两大派系——以索尼为首的Blu-ray派系以及以东芝为首的HD DVD派系目前仍难分胜负,而市场最终只会选择其中之一;二是新红光标准正在制订之中,如何发展还得等标准发布之后。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碟机市场最终会由红光向蓝光过渡,这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然。“当前碟机企业应当紧密跟踪蓝光技术的发展,加快自主开发核心关键件技术的步伐,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才是碟机产业长远发展的要义。”薛巧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