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专家罗清启不久前撰文,疾呼“中国彩电产业相当危险”,论据是“中国不具备彩电产业技术创新优势,更多的只是彩电的组装业务”。
事实上,核心技术的短缺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的隐患,20多年的中国家电发展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受制于人,永远被洋品牌牵着鼻子走,最后必然难以逃脱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关注中国家电发展历史的人们大概都会对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七朵金花”称谓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和情结。当时,海尔、威格玛、美菱、春兰、小天鹅、罗兰等7家本土家电企业先后从著名的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滚筒洗衣机生产线而备受关注和期待,称为“七朵金花”,可见其中交织了多少国人的热切期待。
然而事到如今,“七朵金花”或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见痕迹,或长期萎靡将被淘汰,个中原因正如张瑞敏所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七朵金花”中,只有海尔不断地健康地成长,因为海尔贯彻的是: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在出口国当地生产的发展创新思路。
海尔技术创新的过程表明:技术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创新,而是为了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而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脱离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的创新没有任何产业意义。
海尔的技术创新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开发市场,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我生产什么,用户就买什么,所以,海尔推行的是一种倒流程:消费—流通—生产。按照这种模式,海尔的科研开发的课题都是围绕市场来做,而不是围绕技术来做的。
有着技术领先优势的国外品牌,对产品的本土化研发相对迟缓了许多。对中国市场一度的估计不足、对本土化产品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不够等等影响着洋品牌在中国滚筒洗衣机市场上更进一步发力。
面对洋品牌的强大,海尔却始终意识清醒,从未掉以轻心,用张瑞敏的话说,中国公司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后到劣势”非常明显,两者的差别有如小学生与博士的差别,转化“后到劣势”的惟一途径,就是创新和速度。海尔滚筒洗衣机正是以创新和速度成功把握和利用了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这个迟钝期。这样的创新与速度对于整个行业的意义,在于彻底打破了跨国巨头的技术壁垒,让中国滚筒洗衣机行业摆脱了被动选择的处境,而从国际竞争的格局看,要在一个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必须选择核心的产业环节。
当洋品牌幡然醒悟重新布局中国市场时,他们昔日眼中的小字辈已经成长为连续9年掌控全国40%以上市场与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行业领头雁。这一事实昭示:中国洗衣机行业依靠自己的实力,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中国滚筒市场的美梦。
2004年4月,海尔宣布无偿捐献“自选挡节水”专利技术;同年8月,海尔又在全国率先宣布停止非节水洗衣机的生产。这些举措,对海尔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不能说不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尔获得的却是“让企业远离危险”。
在一项对企业营销层次的调研中显示,现代社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那些注重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这就是所谓营销的最高层次———社会营销,企业贡献对全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收获更深层次的用户忠诚度。对行业的负责使得海尔丧失了部分短期利益,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赢得了行业上升的健康指数,赢得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忠诚度。无论对一个企业还是一个行业,用户资源都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