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10年发展培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已成“江苏制造”“产业强省”“产业强链”工作的重要支撑
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如今,经过整整10年的发展培育,江苏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已然成为“江苏制造”“产业强省”“产业强链”等重点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
技术引领,展现“江苏制造”硬实力
8月20日,上市公司富瑞特装董秘回答网友的互动提问:“你好,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长隆石化装备有限公司已入选2020年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谢谢!”言简意赅中不难看出,企业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评定非常认可。
今年4月,富瑞集团长隆石化装备16寸LNG(液化天然气)低温卸料臂新品成功发布。该新品攻克了低温旋转接头密封性能、船岸紧急脱离装置安全性、快速连接装置可靠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长隆石化总经理冯是公告诉记者,这标志着国内卸料臂性能及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主流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按照目前中国拟建75座接收站、每站配5台卸料臂计算,国产化后能够节约数十亿元设备成本。”
凭借着石油钻采设备中的井口采油树装置,江苏金石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所在细分行业的佼佼者。“我们产品的主要部件是阀门,它最多能抗压156兆帕。我们的产品在压力、井深和工况三个环节上,相关数据指标在亚洲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该公司副总经理孟凡龙表示,目前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产品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GE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就是对标企业之一。国内一些较大的油田采用的大多是金石的设备,而复杂环境下设备的各种参数反馈,也给金石相关产品的技术革新升级提供了重要依据。“单品上,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顶尖。”孟凡龙笑着说。
来自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培育认定的12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以及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有793家,占65.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数量最多,分别有187家、186家、123家,江苏制造型企业的实力可见一斑。
梯度培育,打造“江苏服务”软环境
前不久,工信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构建梯度培育格局,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动提升。而这项工作之前已在江苏开展。
作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苏州太湖金谷围绕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提升工作,着力打造了“苏创大讲堂”服务品牌。自去年4月启动以来,“苏创大讲堂”已陆续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77场,共计有11662人次参与。该平台还开展了咨询、融资、对接等多项服务。“从省里到苏州市都非常重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我们本身也是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新三板江苏基地以及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苏州分中心,所以希望通过一些公益类的特色化帮扶,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从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太湖金谷总经理徐悦说。
南京市企业服务中心在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指导下,对有可能符合市一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条件的企业进行了三轮有针对性的申报辅导。“既有针对共性问题的统一授课讲解,也有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之后还会对审核材料提出相关意见。”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贴身辅导将企业从烦琐的申报工作中“解放”出来。贴心的服务、政策的激励,客观上助推了南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评定入选的数量在省内各市中名列前茅。
作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则对标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定条件,从客户中遴选出100家进行重点培育。依托全球大数据对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详尽调查、联系银行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押汇、发函督促海外客户履行合同……在江苏信保的帮助下,苏州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的年出口额,仅用了5年时间便从76万美元增至7600万美元。目前,该企业正积极筹备申报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
民资主导,彰显市场“活水”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与很多高精尖项目不同,在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阵容中,民营企业成为了绝对的主导。
汤臣(江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获得认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公司先后制定了1项ISO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弥补了国内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应用于前沿科研领域的空白;江苏长龄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建有我省重型机械用液压中央回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00多件专利;泰兴亚太泵阀有限公司与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开发出23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的水泵产品、6大系列38个品种的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
统计显示,如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有企业13家、外资企业137家,而民营企业有1054家,占比近九成,体现了江苏产业经济的多元化程度。
“优质的企业结构,更有利于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联盟,并且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对于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产业链连锁放大效应也有帮助。”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从而形成补链、固链、强链的机制。依托民营企业打造的创新研发载体、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等,从市场需求和贡献度两方面来看,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记者 陈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