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风口项目似乎捞钱和花钱都特别容易!先确立一个项目吸引投资人,拿到投资之后就开始疯狂的烧钱圈地,圈好了自己的地盘接着就是待价而沽。资本仿佛沉迷于在风口项目上烧钱圈地,但凡有点创新概念的项目就死命的往天上送,根本不理会项目到底什么时候能赚钱,是否真的有市场需求。有钱任性呀,资本逐利的表演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
烧钱圈地的模式真没有啥大问题,大佬们都爱这么玩,事实也证明了它的确管用还很好用。市场就是那么大点地方,如果你不去抢、不去占,就会把空隙留给对手,如果对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你就会陷入被动甚至被挤出场。这个逻辑虽然简单,可是在资本涌入后的操作真的太粗暴了:烧钱!
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走上康庄大道,有的项目IPO卖给了持股人、有的项目直接卖给了某公司、有的项目等不到出手时机就烧死了。就拿淘宝也参了一脚的风口项目无人便利店来说,2017年融资额40亿人民币,叫得上名字的无人零售公司超过了130家,能够开设无人便利店的地点十分有限,好地段是占一个少一个。资本不计较前期投入成本、不去考虑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盈利,只求加快步伐圈地,感觉对他们来说烧钱不是个事。
结果呢?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无法耐高温,在2017年夏天就停止营业,预期能够对标传统便利店销售量的美好愿望,终究也只剩个美好愿望。一个在传统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夹缝中求生存的项目,无人零售的市场需求明显没有预想的那么庞大,扩大规模的时机根本还没有到,连一个检验盈利能力的运营周期都还没走完,资本就已经疯狂的往坑里跳。40亿呀,资本就是如此的任性!
然而,资本的任性并非都是苦果。上周IPO成功的网约车平台Lyft,发行价初定为65美元,因为超额认购而上涨为72美元,上市首日股价收盘在78.29美元,盘中最高价为88.6美元。显然,Lyft的市值已经超过了250亿,相较于涌入无人零售风口的40亿资本,投资Lyft的那些资本因为它的上市成功而赚了个盆满钵满。
作为网约车第二大平台,Lyft本身的前景可以说被各界人士所看好,不论是认购还是公开市场上股民的反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Lyft网约车平台2018年的盈利为负数,更确切的说是上市前三年均为亏损。Lyft的模式同样是依靠着不断烧钱给乘客乘车补贴,以此来达到吸引和保住更多的用户的目的。
这一部分的费用直接导致Lyft在短期内还很难扭亏为盈,因为它的竞争对手Uber虎视眈眈。有专业人士认为补贴大战或许会以随后Uber完成上市而终结,但目前这也只是或许而已。尽管如此,资本最初看好Lyft的原本就是它的未来和预期,而不是眼下是否能够盈利。
除了这两种要么风光要么死光的结局,还有一种结局叫做要么摩拜要么ofo。共享单车的风口当初不知道报废了多少辆自行车,摩拜单车卖给美团之后拿钱走了,小黄车不肯松口的结果就是找不到出路也找不到钱。美团创始人王兴钟爱的道路是亚马逊公司走过的那条,投资新项目、扩大自身规模、推迟盈利。所以他收购了还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摩拜单车,哪怕是被摩拜单车拖累了盈利,仍旧不放弃与马云“叫板”,美团一边和阿里开展补贴大战,一边还要推出新的订阅服务。
不仅王兴钟爱这一套,许多资本都会盲目追从贝佐斯的亚马逊那一套发展模式,不在乎眼前的盈利与否,在乎的是新项目里的机会,就连华尔街也吃这一套,对独角兽公司宽容以待。然而不论什么时候,资本追逐的都是利润,推迟盈利的重点也是它能够盈利。
看到新项目就往里冲的资本任性吗?这真的不重要,就怕你创业的时候任性!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面对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选择优雅的退场,而小黄车ofo的创始人戴威却不肯松口。缤果盒子的创始人陈子林也没想过无人便利店会一地鸡毛,那些纷纷跟进的创业者也不是为了将来成功而刻意积累失败经验。
或许,每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是心怀愿望,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马云、马化腾,甚至还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能将自己的事业发展成亚马逊,这样的想法是骨子里的野心在作祟。确实,没有野心你又怎么会去创业呢?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创业者应该要具备的,与野心对等的能力!
只有具备实现野心的能力,才能确立一个承载自身野心的好项目,并且将这个项目做成一个赚钱的好项目。野心不是任性,拿到了资本的投资也不是拿到了任性的资格,否则最终会被资本和市场所抛弃。烧钱圈地待价而沽是个好路子,资本任性与否咱管不着,就怕你创业任性,将项目烧的连一地鸡毛都不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