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产品单一及食安问题,此前有友食品首次冲击IPO失利。经过数年调整,有友食品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终于过会。但在泡椒凤爪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上市后如何解决产品单一的现状,成为有友食品亟待突破的瓶颈。
原标题:上市吸金 有友食品能否破发展瓶颈
上市吸金 有友食品能否破发展瓶颈
二度冲击IPO,有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友食品”)终见上市曙光。10月10日,有友食品终于结束长达三年的等待,通过了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产品单一及食安问题,此前有友食品首次冲击IPO失利。经过数年调整,有友食品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终于过会。但在泡椒凤爪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上市后如何解决产品单一的现状,成为有友食品亟待突破的瓶颈。
二次申请过会
证监会网站近日发布的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55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有友食品获得通过,有望成为泡椒凤爪行业第一股。不过,证监会就有友食品的经销商、原料来源、主营业务的毛利率、食品安全等方面,也向有友食品提出进一步说明的要求。
据了解,本次有友食品上市,拟发行不超过7950万股,募集资金5.6亿元,用于产业园项目和建设营销网络及品牌推广项目,分别将投资3.19亿元和2.42亿元。
其实,早在2015年12月,有友食品曾冲击IPO,但以失败告终。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有友食品首次IPO失败的原因在于产品单一,同时又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据了解,2012年及2018年,有友食品泡椒凤爪产品都被曝出消费者吃出头发的消息。
有了首次IPO失败的教训,本次有友食品申请异常坚决。2018年8月20日,有友食品结束四年的新三板之路,专心进军A股市场。不过,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认为,有友食品此次IPO过会成功,除了决心,很大程度上由于盈利水平的稳定。
数据显示,2014-2017年,有友食品营收分别为8.8亿元、7.5亿元、8.3亿元及9.9亿元,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2亿元、1亿元、1.2亿元及1.8亿元。
解决资金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有友食品连续两次申请IPO,出于对资金的迫切需要,尤其在提高产能和扩大业务范围方面。
有友食品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食品行业对资金和规范化生产的要求较高,受制于资本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公司以往的发展资本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公司以往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从而限制了资金投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
对此,朱丹蓬认为,“友食品仅依靠泡椒凤爪难以实现业绩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提升产品品质,并多元化发展,分担风险”。
有友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开发出更多不同类型、口味的系列休闲食品,提升公司整体销售规模和盈利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并且要加大非泡椒凤爪类产品的开发。
除丰富产品线外,提升产能也是有友食品IPO的重要目的。招股书显示,有友食品产业园建成后,将新增3.08万吨的泡卤类产品产能。产能提升,必将需要更大的销售网络以及品牌建设,因此上市募集资金的另一部分将用于有友食品的营销网络和品牌推广。
徐雄俊认为,作为泡椒凤爪行业龙头企业,有友食品除提升产能外,还要在品牌宣传上进行投资。
产品单一待解
事实上,二次冲击IPO成功的有友食品,过会并未代表未来会一帆风顺。正如证监会所关注的主营业务、经销商、原材料等方面。
目前,对于有友食品来说,仍需破解产品单一的难题。据了解,泡椒凤爪仍为有友食品的主营品类。虽然也相继推出卤香火鸡翅、豆制品、花生以及竹笋等新品,但销量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15年,上述四类产品销量分别下滑26.31%、66.09%、15.47%以及4.23%。2016年,除豆制品增长16.62%,鸡翅下滑1.91%、花生下滑2.26%、竹笋下滑0.47%。
朱丹蓬认为,从食品行业上市企业来看,产品过于单一是致命问题。以香飘飘为例,2018年上半年,香飘飘实现营业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5.3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5458.6万元,同比下滑78.92%。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产品单一,在淡季中奶茶业绩下滑,导致整个企业业绩大减。
“投资者需要的是持续盈利的企业,这就要求有友食品和香飘飘这样的企业上市后一定要有研发创新的能力。另外,泡椒凤爪的技术含量不高,尚未形成技术壁垒,所以泡脚凤爪也容易被模仿。”朱丹蓬坦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600家类似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川渝地区,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除产品外,对于有友食品来说,未来渠道建设同样重要。证监会在通告中称,有友食品95%的产品由经销商销售,所以需要有友食品将经销商的资质和合法性进行说明。在具体层面,有友食品全国布局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在西南地区的市场份额占据有友食品的65%。
“泡椒凤爪是快速消费品,不需要自己建设店面,所以扩张相对容易,但北方市场对泡椒凤爪等产品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徐雄俊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李振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