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商界有一句顺口溜:“永不上市三大家,华为顺丰老干妈”,但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历史,因为,顺丰已于2月24日正式上市!
记得顺丰的掌门人王卫曾经说过,“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因此,一直以来,王卫对于注资、上市这类话题非常抵触,坊间也流传着他拒绝投资人的各种传说:
2004年,美国联邦快递策划进入中国市场,希望以40到5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顺丰,但是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
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甚至透露说,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付给他1000万美元的佣金。
可惜,风水轮流转,随着市场的变化,一方面是韵达、圆通和申通接连上市,获得了资金帮助,另一方面快递行业也越发不景气,即便强悍如顺丰,也不得不向资本市场低头。
而且,顺丰甚至连IPO都等不及了,要选择借壳上市!
不过,即便顺丰选择了上市,但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有一个标榜不上市的群体,他们知名度甚高,业绩优秀,领头人个性鲜明。这个群体包括老干妈、娃哈哈、立白集团、方太,当然,还有号称中国最牛企业的华为。
上市是一个企业雄厚实力的体现、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是企业走向大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将上市作为终极发展目标的企业数不胜数,但是为什么这些牛企却对上市并不感兴趣,甚至誓死也不让企业走上市这条“星光大道”呢?
如果我不缺钱,干嘛还要上市?
公司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拿到大把大把的现金,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
典型者如双塔食品,这家公司在上市前年营业收入才1.7个亿,但在2010年9月上市成功后,拿着筹集回来的资金,大肆兴建食品厂、增加产品产能、构建销售网络,当年的营收已经高达3.7亿,2015年则超过了12亿元!
但问题是,如果我不缺钱,干嘛还要上市集资?所以不上市的首要原因就是——
1、不缺钱
以老干妈为例,它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现金交易、不赊账、不欠款,没有应收账款,也没有欠债。
因此现在老干妈的现金流达到数亿水平,速动比率高得吓人,完全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突发情况,根本没有必要上市。
作为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所领导的娃哈哈集团也没有上市。宗庆后曾表示娃哈哈不差钱,没有通过上市融资的需要。“我们有100亿的现金”。
而立白集团副总裁、首席新闻发言人许晓东的话更具代表性:
“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资。而这两点我们暂时都不需要。我们现在天天打广告,也算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至于资金,我们是业内第一家款到发货、打破行业三角债的企业,所以资金很顺畅。”
2、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企业要上市,就要发行足够量的股票,企业股东的股权必然会被稀释。最让企业创始人、管理层担心的,就是自己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是否还在。
简单来说就是,上市之后,老板的“江山”能不能保住?
就像前后历经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上市帮助王石成就了全国最大房企的霸业,但是却增加了无尽的烦恼。
如果不是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直接给险资定了性,让宝能系知难而退,作为公司创始人的王石估计就会被股东投票赶回家煮红烧肉了。
万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类似这种股权之争每天都在上演。“国美股权之争”、“雷士照明股权之争”......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可见融资有风险,上市需谨慎。
3、保护企业价值观
“你听说过安利吗?”
安利集团就是一家坚决不上市的公司,安利集团总裁德·狄维士就说,这是为了保证和延续安利几十年如一日的价值和理念,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考虑,而且安利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不需要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
无独有偶,在国内,任正非就是这一观点的绝对支持者。
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的时候,曾经谈到华为28年不上市的原因。他说: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上市就不能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了吗,这也有点太夸张了吧?别急,听听任正非是怎么说的:
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