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名男子因不堪信用卡债务重负而自杀身亡。霎时间,有关谁应对信用卡“杀人”负责的激烈辩论鹊起——
近日,英国一名男子因不堪信用卡债务重负而自杀身亡。霎时间,一场有关谁应对信用卡“杀人”负责的激烈辩论,成为此间各界关注的焦点。
65岁的卡伦总共持有英国银行和商家发行的22张信用卡。由于入不敷出,常常不得不“借东墙补西墙”,最终累计欠款高达13万英镑。一天之中,他曾接到过20个催债电话。走投无路之下,卡伦选择了自我了断。卡伦的妻子指责信用卡公司“贪得无厌”,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而一家发卡银行的发言人则表示,此类持卡人应及时与银行沟通,以便尽早商定对偿债安排作出调整。
自上世纪60年代英国巴克莱银行发行全球第一张现代意义的信用卡以来,持卡消费现已发展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伦敦数据监测咨询公司去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英国人所拥有的信用卡数目居欧洲国家之冠,英国也是欧洲惟一信用卡数量超过人口总数的国家。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英国大约6000万人口所持有的信用卡数为6700万张,市场发达程度超过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在全世界而言也仅次于美国。如果将借记卡和签账卡等全部计算在内,英国人共持有各种“塑料卡”1.34亿张,占西欧地区总发卡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每位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平均拥有两张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网上购物的普及,英国信用卡市场更是飞速发展。英国银行家协会本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去年12月信用卡新增贷款3亿英镑,大大高于11月的2亿英镑。
作为一种安全便捷的支付工具,信用卡的普及所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但其消极的一面却也在日益显露。实际上,英国人陷入信用卡债务困境的决非个别现象。早在一年前,英国已有一名拥有19张信用卡的男子刘易斯在欠下高达7万英镑的巨额债务后自杀身亡。
债台日益高筑以及由此带来的危机感,使“寅吃卯粮”的流行消费模式逐渐受到此间社会的严重质疑。从文化传统上看,消费主义思想在英国根深蒂固。久而久之,人们对举债不仅习以为常,甚至达到漫不经心、听之任之的程度,并导致出现了全国性借贷风潮。52岁的萨拉拥有至少8张信用卡,当她决定退休时才意识到居然背负着11万英镑的债务。她自我反省说,长期以来,自己一直“把头埋在债务的沙子里”,养成了随意消费的恶习。
另一方面,发卡银行和商家则起着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一般说来,英国信用卡公司都会提供一段零利息期,通常为35天到55天,在收到账单后的这段时间内按时、足额付账将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这也正是发卡机构炒作的最大卖点。可当持卡人在真正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时却会发现,现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一旦逾期不还,因未偿债务而出现的利息就会累积起来,从而导致持卡人一步步走入债务陷阱。目前,英国普通信用卡的利率大约为15%到20%,远远高于房屋按揭的利率,而一些商店信用卡的利率更是高达30%。甚至就连英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巴克莱银行总裁巴雷特都坦承,他从来不用信用卡,并且还告诫自己的4个孩子也不要向信用卡公司借贷,因为利率太高了。
除了缴纳利息外,持卡人还随时面临高额罚款的风险。本月初,英国消费者杂志《哪一家》发表的调查结果表明,英国信用卡发行机构向拖欠欠款和超额签账的客户收取的罚款,为其每年带来4.2亿英镑的额外收入。去年,每4名信用卡用户中,就有一人曾遭罚款,罚款额通常在20英镑至25英镑之间。英国消费者协会研究员内勒指出,信用卡公司从这些“惩罚性”收费项目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鉴于发卡机构一再被揭出牟利“不择手段”,英国政府有关监管机构和议会下院正展开一系列调查,并承诺一旦证实发卡机构有不当收费行为,将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与此同时,此间舆论也呼吁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之前,一定要搞清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抵制不住诱惑,很可能要花不少冤枉钱,甚至最后倾家荡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