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是表述2004年中国经济最常提到的名词。在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看来,如果不对过热行业采取宏观调控,去年的GDP增速还要比9.5%高得多。
李德水用中国去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最新数字,给出了对2004年中国经济“降温”曲线的完整描述。
过热的三个铁杆指标
2004年,中国过热的经济引起全球注意。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物价指数却不能作为衡量的依据。
由于是房地产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连锁反应,从而引起煤、电、运的全面吃紧。因此,与工业生产有关的数据变化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更能体现出经济过热的程度。
看中国GDP增长首先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则要把重心放在工业增速上,看工业增速又不能不看生产资料价格增幅(PPI)。这三个重要数据成为了衡量我国经济过热的铁杆指标。
2004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能控制在4%之内,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大,但水泥、钢材、电解铝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速却突破8.4%的大关,涨幅十分惊人。
李德水公布的数据表明,三个铁杆指标也在经济过热的过程中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经济发展最终趋于平稳。
一条精彩的下降曲线
银河证券战略部分析师张新法用“精彩”来形容这三个指标在去年的变化过程,这个“精彩”也反映出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去年1至2月,对房地产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突然达到53%,甚至超过了1992年经济过热时的水平;从2月开始,以钢铁、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迅速,也导致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由1月的7.2%猛增为23.2%,直接带动了GDP高速增长。
同时,行业过热也提升了铁矿、煤、电等基础资源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一路攀升,从1月份3.5%的增速增长为10月的8.4%。
在惊人的增长面前,国家宏观调控的举措从4月开始实施,政府采取整顿土地市场治理、降低信贷规模、减少高价工业原材料进口等手段控制过热行业。
6月之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开始逐月下降,从全年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虽然也处在25.8%的较快水平,但比年初的53%已有了很大降低。
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也开始变化,到1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已降为14.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也大大低于10月份的水平,从最高点8.4%降为7.1%。
由此,张新法得出结论:宏观调控已经为中国经济增长描绘出了稳步向下的曲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