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虎究竟是如何衰落的?雅虎还算曲折的中国实践,能为后来者提供什么借鉴意义?
文/贺树龙
3月18日,雅虎正式宣布:将关闭拥有300多名员工的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据知情人士透露,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关闭后,离职员工将得到“N+4”的补偿,还有少数员工可能会被转移到美国总部继续进行研发工作。
消息一经传出,便迅速登上各大媒体的首页。对雅虎来说,此番情景有点落寞。这个曾经叱咤一时的门户巨头,最近几年每每出现在公众视野似乎都离不开“关停服务”、“退出区域市场”、“大幅裁员”等话题。
那么问题来了,雅虎究竟是如何衰落的?为什么它的重建和复兴之路困难重重?放在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撤离中国的大背景下,雅虎还算曲折的中国实践,能为后来者提供什么借鉴意义?
雅虎衰落源于没有抓住产业机遇
直到今天,雅虎在人们的印象中还是一家门户网站。这个在1994年由华裔杨致远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大卫·费洛联合创立的企业,曾经因为引领门户时代而大放异彩。但如今,20多年后,雅虎还没有撕去身上的门户标签,不得不说是一种失败。
一个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必须跟随时代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舍弃处于衰落期的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尤其在互联网这个一日千里的行业,成就和危机往往相依相伴,只有在自己的领域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暂时逃离竞争。
雅虎起步于门户,但在搜索兴起时反应迟钝,给了Google后来居上的机会。虽然在2003年雅虎及时弥补,通过收购Inktomi成为了Google在搜索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但老二的春天十分遥远,搜索并没有成为雅虎的新支柱。
错过搜索市场老大之后,雅虎在电商、视频、社交网络、游戏、微博等兴起的时代也鲜有建树,导致其地位日益边缘化。
2012年,前谷歌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到来,出任雅虎CEO,让外界看到了不少希望,雅虎也随之开始了漫长的“买买买”之路。
梅耶尔不断收购的策略是正确的。她一直非常清楚,雅虎单靠自己研发产品无法把握住产业变革的脉搏,对于这个大象一般、当时不缺乏资金的企业来说,用资本快速布局新兴行业才是最简单有效的做法。
根据统计,梅耶尔在上台后总计收购了50多家公司,其中有较为成功的社交网站Tumblr,还有轻博客、视频、游戏、电话会议系统等领域的创业公司。其中有不少在被收购后不久便关停了业务或逐渐消失,雅虎因此被称为“创业公司杀手”。
梅耶尔屡次强调,“雅虎的未来就是移动,我们在产品推出上将奉行移动为先的原则。”
在移动和社交两方面耗费钱财不少的雅虎,最终找到的能帮助其挽回财报表现的是移动广告业务。去年,雅虎来自移动端的营收为12.6亿美元,大约占到总营收的27%。
现在,视频广告和移动广告已经成为了雅虎转型战略的核心。但在外界看来,移动广告业务只是在为雅虎“续命”。如果雅虎未来还找不到新的增长引擎,地盘只会越缩越小。
最近几年,雅虎不断退出区域市场、关停部分服务,并进行大举裁员便是例证。购入大量雅虎股票进行激进投资者活动的机构组织Starboard Value,一直在催促梅耶尔削减运营成本,而梅耶尔的不断让步和配合,也显示这家老牌互联网企业正在转向全面收缩的战略。
如今,雅虎与中国市场彻底说了再见。依然找不着方向,靠“买买买”求生的梅耶尔还能带领雅虎活跃多久,这是个问题。
国际巨头为何纷纷撤华
把雅虎的中国之旅,放在国际巨头纷纷撤华的大背景下,别有意味。
雅虎中国成立于1999年,最初提供邮件、即时通讯和门户新闻服务,但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网易、新浪、搜狐、腾讯等本土竞争对手。
雅虎的解决方法是,希望收购一家中国公司,帮助雅虎进行业务落地。2003年11月,雅虎花费1.2亿美元收购了周鸿祎创办的3721。但后来,雅虎派来的管理者与周鸿祎因为在控制权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分歧,使得雅虎中国的业务陷入了运营困境。周鸿祎出走后,雅虎开始物色新的合作伙伴。
杨致远和马云有缘。2005年8月,雅虎投入10亿美元,外加7000万美元的雅虎中国资产,收购了阿里巴巴40%的股权。当然,阿里巴巴对外宣称是自己收购了雅虎中国。
阿里巴巴去年上市后,雅虎手中持有的股份获利颇丰。但在阿里巴巴的业务运营方面,雅虎虽是最大股东,却一直没有控制权。支付宝事件发生后,雅虎与阿里巴巴的分歧一度浮出水面。
可以说,在和3721、阿里巴巴合作的过程中,雅虎是完全失败的,并且一蹶不振、再不尝试深耕中国市场。
此次雅虎彻底与中国说再见,又勾起了老话题:外企为何频频撤离?
像雅虎一样,搜索老大Google也在几年前因为水土不服悲愤而去。此外,Adobe、微策略、红点、Zynga、诺基亚、思科、Compuware等国际企业最近几年也都纷纷离去。
梳理原因,首先,中国的人力成本在上升,雇佣中国工程师已不再具有吸引力。Zynga离开中国跑到印度就是因为那里的人力成本仅为中国的一半,这和制造业撤离中国如出一辙。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出于成本考虑放弃在华办厂、研发或投资。
其次,外企的玩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做生意要与政府管理部门频繁打交道,做事处处讲人情、谈资源、攀关系,这远远不是外企强项。当年Google一怒而去便是最好的例证,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产品更是一直被挡在墙外。雅虎中国早期的进展缓慢、亚马逊今日的不温不火、Ebay败走,都与他们的外企文化特性有关。
第三,外企不习惯中国式竞争。中国的网民众多,互联网企业也众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仅需要好技术好产品,还需要熟谙市场环境,掌握竞争策略,在运营中与对手拼杀。Ebay当年败给淘宝,就输在本地化不够好、策略失误之上。也许在规模较小的美国市场,Ebay不可能放弃佣金,但在规模效应明显的中国市场,长期贪婪往往更容易获得回报。不会免费提供服务的外企注定不会受中国人喜欢。
第四,随着产业变迁,外企服务中国市场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正在渐渐消失。时下,“互联网+”是最火的词,预示着中国互联网接下来的发展主旋律是对传统行业的拥抱和改造。这些传统的设施都已存在,互联网的改造往往更多是服务的改善和组织关系的调整。而在这些方面,外企赖以生存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已经完全没有价值。
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外企还应该多向国内企业学习。
所以,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外企出走,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巨头国际化、走向海外。
雅虎,美国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