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人们对于联想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的评价依然反差甚大。当外国人感叹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之快,惊呼“中国人来了”时,国内多数评论人士泼了凉水,认为联想收购风险很大。
国内的压力使得柳传志和李东生们在任何场合,都要受到外界关于收购的质询,而他们也只能不厌其烦的向媒体和投资者们解说和展示公司的收购理由和收购前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最典型的莫过于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这几乎成了TCL在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持续下跌的最大理由。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是媒体和投资者搞垮了联想控股和TCL集团分别在香港和深圳的股价,因为资本市场从来都是逐利的。当短期整合风险和利润受到怀疑时,敏感的投资者们根本不可能冷静考虑到收购带来的长期和整体利好。比如世界级企业的形成对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未来中国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全球产品定价机制和游戏规则。当长期利好被资本市场中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资者所忽略时,作为公众公司的联想们必须付出股价下跌和不被信任的代价。
我们同样没理由认为,股价的下跌、投资者的质疑会使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脚步搁浅,当然不排除部分企业的国际化以失败而告终。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联想们的海外并购预示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热潮将要来临,这种趋势并不以多数评论人士所谓的“短期的商业风险”理由所转移。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大致分为以国企为主的资源性跨国收购和以民企为主的制造业跨国收购。如果以前后两者并购的动机——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强烈的商业赢利趋动来划分,也可以划分为防御性跨国收购和主动性跨国收购。前者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大型国企成为基础产业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后者是以民企为主的海尔、联想和华为的主动性国际化。
本轮海外投资热潮明显带有两大特征,即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投资效率高。
2004年联想并购、TCL和华为大步国际化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志性群体事件。这正是外国人的担忧,但被国人所忽略。传统增长模式已经使中国企业饱受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之争。联想们在并购上的国际化突破,实质反映了中国企业急于摆脱全球竞争弱势地位的心态,意味着从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向技术、品牌竞争力的转型,而这正是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民企海外投资效率相对较高是本轮海外投资热的重要特征。但不幸的是,这一点并没有被公众所认知。相反的是,对于投资效率相对较低的政府主导的资源性跨国收购,基于国家经济安全使命高于商业收购价值的考虑,国人们似乎高枕无忧。其实,缺乏舆论和投资者监控的国企海外投资风险正在扩大,但并不为多数人所知。
与中国诱人的宏观经济相比较,今日中国缺乏世界级大企业的确是尴尬的现实。为了给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注入更强的活力和效率,我们应该继续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总量。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善海外投资结构,鼓励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海外投资。作者:刘晓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