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12日姜微 丁纯报道:我国造纸工业在历经十余年的高歌猛进后,如今正步入需求飙升而原料紧缺的“十字路口”。在近日由消费者组织参与的“绿色之旅”上,世界著名跨国企业、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公司(Asia Pulp & Paper )副总经理、林业专家柯象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之路,实践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擦手纸、餐巾纸、热敏纸、复印纸、装饰纸……,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样,纸及纸产品的消费量呈迅猛增长之势。据中国造纸学会的统计资料,200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4950万吨,消费量5439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42公斤。与纸及纸板的增长同步,作为造纸原料的纸浆消费总量也快速攀升。由于供需缺口,去年我国进口的纤维原料量已占总消耗量的38.5%。其中,因产业结构升级而拉动的木浆进口量更以年均22%的幅度递增,木浆的进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资源的严重匮乏,使中国造纸工业面临着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严峻挑战。而由于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木材产量的下降,一味增加纤维原料的进口量显然也不切实际。是靠单纯抑制消费来压缩资源使用,还是靠科学发展、合理消费来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横亘在我国3500多家造纸企业面前的一道课题。柯象森说,亚洲浆纸的选择就是汲取发达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经验,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据中国造纸学会专家顾民达介绍,林浆纸一体化,是在市场机制的促使下,将原来分离的林、浆、纸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造纸企业负担起造林的责任,自己解决木材原料问题,发展生态造纸,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产业格局。在企业的内部,则实现了纵向的、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整合成一条跨行业的经济循环发展链,促使造纸企业永续经营和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他说,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型制浆企业不种树。
早在20年前,中国政府就开始倡导“林浆纸一体化”,并批准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但时至今日,真正付诸实践的企业微乎其微。而根据中国造纸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部署,到2010年,我国造纸原料中,木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20%,如果世界木浆供应萎缩,中国纸业将直面资源枯竭的窘迫。
世界十大纸业公司之一的金光集团亚洲浆纸(APP),自进入中国以来,已在各地建起多家造纸企业,并在广西、广东、海南、河南、湖南、江西、辽宁等近十个省份开拓了林业基地。为了解决造纸业发展与森林资源稀缺的矛盾,公司采用科学的营林方式,使林木成材期大大缩短,桉树成材期从10年以上减至6年左右,辐射松成材期从20年以上减至10-15年,提高了林业生产和转化效率。迄今,已造林395万亩,为纸品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也为其林浆纸循环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为一家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企业,柯象森表示,金光亚洲浆纸“严格遵守中国法律和法规,所有的原料都必须提供准运证、砍伐证等齐备的合法手续,”并在此基础上承担了诸多社会责任。在营林和造纸的同时,亚洲浆纸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建立了多个苗圃中心,中心的生物育苗、无性快速繁殖、菌根、水培、土壤养分分析等先进技术,达到世界科学育苗的先进水平。除了种植速生桉树林外,金光集团还为当地培育了西南桦、旱冬瓜等珍贵树种和大量乡土树种,仅云南思茅地区,去年各苗圃总计出圃6130万株,其中乡土树种280万株,今年,乡土树种有望增至300万株。在云南澜沧林场,金光集团投资135万元与澜沧职业高中合作建立的教学及研发中心,不仅担负着科学研发任务,还为当地培养科学种植人才,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在林场工作的机会。其帮助学校建立的苗圃,成为该校教学实习和学生勤工俭学的载体,培育的种苗又能返销集团,实现经济效益。
既要优先满足当代人生活品质提高的需要,又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在不久前举行的“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这样诠释环保“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柯象森认为,“林浆纸”一体模式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既是企业保证原料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可将对天然林的索求最大程度地减少,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协调;还能为林业基地周边的百姓提供就业和致富的渠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在造纸工业的发展壮大中实现国家、企业、社会的“多赢”。他呼唤更多的业界同行走上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