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打好节会牌,唱好节会戏,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品牌问题。
“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树立起来的,尤其是节会,若想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西华师范大学王代敬教授说。
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潍坊风筝节
“山东潍坊市是全国最早创办节会的城市之一,在国际风筝节市场化运作、做足做活节会文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风筝节一花独放,到鲁台经贸洽谈会、寿光菜博会、昌乐宝石节、青州花博会、临朐奇石节等多会并举,独具特色的节会,已成为潍坊一张金色的名片;其节会经济从小到大、创新发展的嬗变历程,理应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王代敬教授介绍说,在全国最早举办的三大节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自贡恐龙灯会和乐山龙舟赛中,惟一年年举办的只剩下潍坊的国际风筝节。
其实,今天如此风光的潍坊风筝节,是从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
据市招商局局长刘本良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末,风筝节一度陷入“生不如死”的窘境。此时,潍坊人提出了“一种形式”、“四个结合”的办会路子。“一种形式”就是放风筝;“四个结合”就是同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相结合。后来,这一思路升华为“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组织发动全市各行业、各部门利用万商云集的机会,举办各种交易会、展销会等,开展多层次的经贸活动,成交额数以亿计。
此后,潍坊人再辟蹊径,提出了“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思路。到2002年,风筝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开幕式门票销售等6项重大文体活动,通过招标,都由企业冠名、赞助、承办,开幕式及其它各项重大活动的开支均从市场化运作经费中来,完全实现了以会养会、以会强会,从而实现了变“政府包办”为“市场运作”的嬗变。
国际化冲动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潍坊和南充一样,只不过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内陆小城。然而,潍坊却先后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
“变‘业余表演’为‘专业比赛’,变‘地方化’为‘国际化’。潍坊人就是通过这两张牌,凝聚了人气,走向了世界。”王代敬对记者说:“南充无论是举办丝绸节也罢,还是举办龙舟节也罢,均应有这种气魄。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国际化冲动。上个世纪80年代,聪明的潍坊人自觉担当起了将风筝从传统民间活动提升到国家体育比赛项目的重任;1986年,潍坊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风筝邀请赛;1991年,潍坊又在风筝邀请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全国风筝锦标赛,将放风筝由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正式纳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今年,潍坊又举办了首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并且把目光瞄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南充作为一个地级市,要扩大其知名度,必须有一个好的载体、一个好的平台。”刘本良说,办好南充的节会,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走出固步自封的小圈子,面向全国各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多会并举 引发效应
刘本良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从‘一花独放’到‘百花盛开’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应跳出节会看节会、办节会,如南充要举办龙舟节,首先要对其之外的经贸活动进行认真考量和安排。”
市委党校副校长宋先钧教授也认为,南充无论是举办龙舟节,还是丝绸节,它仅是一个“火车头”,起到一个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火车头”所衍生的一系列活动,是否能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动市民素质的提高、城市面貌的变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多会并举,节会形式才能更加新颖,才能发展相当规模的节会经济,引发出节会效应,就像马力强劲的“助推器”,助推南充越飞越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