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市”的承诺面前,与能耗、污染、排放密切相关的深圳零售业界走到了前面。实际上,不少深圳商家早几年就已经未雨绸缪,花大力气进行“节能减排”让自己在今天占据着有利的位置;有商家还处于观望状态,想弄清楚打造低碳城市的深度和范围后再作打算;而更多的商家则是热炒“低碳生活”概念,期望能从巨大市场中获取商机,分享低碳盛宴。无论商家的选择是怎样,消费者的姿态又是如何,低碳的步伐向深圳零售业渐行渐近。是迎合、是调整、还是把握先机先发制人,时间会让这个答案露出真实的面目来。
倡导低碳生活商家还是要量力而行
尽管低碳成为深圳打造环保城市的一个重要筹码,不过,消费者要刻意选购低碳商品并不容易。记者走访深圳各大超市、卖场发现,除了节能灯等少数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低碳商品外,几乎没有一件商品标明自身是“低碳商品”,也没有相关的碳排放标识。询问营业员也大都对低碳商品一头雾水。有消费者说,“低碳倒是听说过。但哪些是低碳商品?这个还真不知道。”
深圳国美总经理章卫兵说,低碳是去年下半年才兴起的话题,跟我们生活到底有多大紧密的联系,很多消费者还很抽象,大家更多停留在工业、制造方面的概念。如果延伸到消费链,那其实非常多。零售企业,更多是讲环保和健康概念。虽然家电目前还没有低碳这个说法,但它其实就是节能。
不过,低碳概念的具体和低碳商品的抽象给商家及消费者带来了盲区。有消费者告诉记者,不少企业拿低碳说事。但这种惠及民生的事情,有的厂商却流于表面噱头炒作,或者成为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或者扭曲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动辄打出高价格吓唬人,动辄利用低碳的公益宣传给自己贴金,甚至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甚至这边低碳那边则“造碳”。在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看来,目前所谓的低碳超市并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很多企业在推行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缺少一个约束的行规。
在记者的走访中,深圳商家们对低碳话题显得积极但又极其审慎。在业界看来,他们是低碳生活的提倡者与承担者,怎么样才能避免“雷声大雨声小”现象,消费者又怎样才可以免遭商家的“消费劫持”,这里面大有文章可讨论。
“不要盲目跟风去炒一些虚无飘渺的概念,零售业的发展从来都是靠脚踏实地得来的。”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告诫深圳零售业同行,一些大型超市卖场热炒低碳经济是带有营销的目的性,有的想占领这个未来新兴市场的制高点,有的想通过这些营销事件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纯粹借一下东风,来提高商品的销售量。无论动机如何,说到底,打造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商家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要人云亦云,踏踏实实经营好自己的企业。
>>小链接 低碳商品在哪里?
“低碳”并非针对某一类商品,而是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消费中处处可见。有关专家认为,只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商品,都可归入低碳商品的行列。如节能灯、夜灯、竹筷、LED彩电、石头环保纸(以石灰石为原料)、手帕、充电电池、环保袋等均属此列,甚至由于包装简洁从而减少豪华包装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简装商品,也可算是低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