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问题
1 .节能升级改造给中小超市带来成本负担?
对于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所投入的资金,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表示,“大概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这些节能设备能在以后的经营中继续发挥节能减排的效用。”
对于中小超市的经营者来说,他们也希望通过升级改造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他们算下来,成本的巨大投入可能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位拥有几间社区超市的老板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大型超市公开的资料来看,每个门店的节能改造成本平均需要200万元,小超市打个折都大概需要100万元,这对于中小超市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两年全部的赢利。这样的负担对于大型超市的财务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现金流紧张的小老板而言,如此大的投入无疑是自寻烦恼。况且,具有自有产权的大型超市卖场还能得到政府相关的补贴,而中小超市经营者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据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大型超市对节能减排宣布的数据只是单方面的,并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核实。最近,某大型超市连锁店打造了节能示范店后本来要在全市所有门店全面推广节能设备升级改造计划,但是示范店的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比与设想相差甚远,因此这个计划已悄然被叫停。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商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实际上在往后的经济活动中,大型企业得到的是某些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场面经常上演。
2. 贵1-2倍:低碳生活要忍受高价格?
在不少深圳超市卖场派发的单张中,“低碳生活”赫然作为宣传语与销售卖点。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些节能灯、环保袋也被贴上绿色环保产品标签,但是价格一点也不绿色。同时,跟低碳沾点边的竹盐竹碳类产品被放在促销的显眼位置上,被冠以“低碳商品”售卖。超市里的有机商品由于天然性比较高,因此在众多的促销人员口中,这些商品俨然是低碳经济的代言者。
对深圳老百姓而言,低碳等于贵吗?为什么只提倡贵的低碳生活?在记者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对商家只提倡贵的低碳生活方式表示质疑。
在超市里正在选购蔬菜产品的顾客张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低碳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商家都以低碳作为商业包装卖点。像是有机食品,价格比普通同类食品要高出40%以上,而竹碳类产品更是因为打着环保的旗号,价格要比同类商品高1-2倍。作为市民,我是很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为什么一提起环保或者是低碳商品,就要让消费者承受高昂的商品价格?这会让我觉得有点反感,同时会给我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超市卖场所提倡的低碳生活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低碳生活是什么他们并不了解,这对于真正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
深圳国美总经理章卫兵则觉得,从家电品类看,目前符合低碳概念的产品是高能效比的节能产品。但是上游厂商成本高而导致终端价格高,并非商家借低碳炒作,因此关键在于上游研发技术的成熟让成本降下来。
3 .打造低碳模式,深圳是否有样本可以复制?
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对于众多商家来说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模仿复制可能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而对于创造、超越他们总会谨慎行事。
据记者观察,此前沃尔玛曾在北京开出首家新型节能环保店,店内系统化地应用LED节能灯、EMS灯光控制系统以及制冷系统中采用高效压缩机、压缩机变频、空调水泵加变频等节能措施。这跟沃尔玛在美国建立的多家能效样板超市思路基本相同,可以说,北京节能型环保店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国沃尔玛节能店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永旺华南商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折口史明也表示,现在吉之岛的很多节能环保办法来自日本同行企业的经验。他透露,企业曾经想将垃圾分解机器引进到中国来,但是与相关的法规有所出入,最后没有成行。
实际上,深圳不乏外资商家。他们在外国其实早有低碳模式的成熟经验,这能否顺利复制到深圳?“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与低碳生活方式的打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众多商家也不断地在吸收与学习。”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说,低碳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但又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同时也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去推动其发展。对于商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互相分享成功的经验,可以用讨论加实践的方式去进行验证。
“内资超市须抢话语权。”还有业内人士提醒,目前玩低碳,外资超市已走在内资超市前头,若内资超市再不重视,可能失去先机,让外资超市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抢占话语权,内资超市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4 .有机食品其实很耗能并不低碳?超市很尴尬
让各大超市感到尴尬的是,关于一些低碳产品的倡导可能会贻误商家自身的盈利机会。
“水果达人”李小姐告诉记者,她每天都离不开水果。不论是当季出产的时令水果还是温室栽培或者远道运输而来的,只要自己想吃,她都会大方地买下来品尝一番。不过,在朋友关于低碳的介绍之下,她开始选择应季水果,不买反季节水果,“因为大棚种植水果会消耗大量能源。”一些“环保型”市民还认为,“连少吃一顿肉也是环保,因为畜牧产品的生产比蔬菜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少吃0.5千克的肉,可减排二氧化碳700克。”甚至有人直言:“不吃肉就能减排,1头牛=50吨玉米。”
尽管目前这些低碳族会被人指“作秀”,这主要是长期生活方式的惯性使然。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带动周边人一起为环保低碳经济贡献力量。不过,来自超市卖场的表情则比较复杂。深圳某本土知名超市的公关经理说:“商家一方面宣扬绿色食品,一方面又不可能会宣传不吃肉的理念,这样是自己扇嘴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私下表示,如果真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那么只吃素不吃荤是一个常理,超市卖场直接关门算了。作为商家来说,寻找卖点是营销手段。不过该业内人士也承认,低碳经济对于商家来说是把双刃剑,在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很多时候不能兼备,所以只能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