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当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国家战略时,当品牌产品对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推动时,我们对于民族品牌发展的思考更加紧迫
■委员观点
为何世界名牌服装能卖出“天价”?
中国服装行业协会近年曾对北京的17家商场进行过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商场中,以服装为例,国外品牌占了73%,本土品牌仅占27%。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可见的国外品牌中有一半以上其实是“假洋鬼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说,去年两会期间,她看到一个女委员穿了件国际名牌服装,就对她说,你这件衣服是用中国丝绸里的软缎做的,而且现在这个品牌的加工地就在中国。
对于部分一心想攀上“洋亲”的现象,吴海燕不无担忧:“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回望历史,可以发现,我们曾经的付出与得到的经济价值相比较,是非常低廉的。国外有个品牌的高层管理人员曾经说过,中国是杯子,我的品牌是盖子,我盖到哪里,哪里就是名牌。”
“为什么国产西服一般只能卖两三千元人民币,而世界名牌西服却能卖出上万美元的‘天价’?”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总经理金建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他问一家意大利顶级品牌服装的老板,凭什么一件衣服卖16万多?这个老板回答说:“服装的加工、面料、人工成本很高,设备很先进,这是很大一块,连西服上用的纽扣都是金的。”
金建华说,有些国产面料也不错,但染整出来的颜色往往“黑不黑、灰不灰”,这是什么原因?后来他在意大利考察一个小型染整厂时找到了答案:这个厂建在半山腰,用的水全是清洁度和纯度很高的山泉水。染整后的水再通过一流的循环设备进行重复利用。他说,这样染整出来的面料很漂亮,一点也不奇怪。“而我们的染整业有的还是老作坊、高排放,用的水都是河水,用完了往外一排,既污染环境,水平也低。”
点评:
是我们的品牌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太不看重自己的品牌?
许多“老字号”至今听起来备感亲切
民族品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品牌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品牌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本土企业曾经创造出许多风靡全国的优秀品牌,从日用品,到家用电器、服装,许多“老字号”至今听起来仍让人备感亲切,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名牌,像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少数“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远不复当年之勇。
一些民族品牌缘何接二连三地消失?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方面,受国外品牌的挤压,另一方面,是国内更多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不会塑造、创新一个有竞争力、生命力的民族品牌。全国政协委员、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段祺华表示,当前,国内的破产企业多集中于加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品牌意识,缺乏自主创新。段祺华认为,在缺乏知名品牌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出现。
段祺华建议,“我们的企业要在继续保持加工优势特色的情况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意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创新中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品牌的扶持力度,真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追逐时尚、崇尚品牌。拿化妆品业为例,2009年,化妆品业全国销售额超过900亿元,预计2010年将突破1000亿元。然而,在这巨大市场潜力的博弈中,民族品牌处于绝对的下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张晓梅说,近年来,在日化行业,“天然、绿色”的产品已被消费者认为是最健康的选择,中草药、天然汉方,这一曾经被世人遗弃的中华国粹,重新被消费者认可,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所以,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打民族牌,走品牌路,才能在化妆品国际品牌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点评:
用创新的“中国元素”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金融危机下中国品牌独具生命力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前不久在美国纽约发布,一百个中国消费类品牌进入最终榜单,海尔、联想、国美、五粮液、中国一汽、美的、TCL、茅台、青岛啤酒、重庆长安汽车分列一至十位,成为2009年“最有价值”的中国品牌。而青岛啤酒、华为、中国电信、人民日报,4个来自中国的品牌首次入选。一年“抢”4席,正是中国经济实力上升的一个标志。
中国品牌远布大洋彼岸,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件很鼓舞人的事。跳出中国看中国,研究者看到,在中国,品牌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有力的减震器。
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认为,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更加显示出品牌的抗危机及抗风险的内力,“过去,我们的企业有不少只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生产的产品贴上别人的商标到国外去卖;现在一些企业走出国门,实现产品的增值,这是好事情。所以说,做大做强企业,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引领产业发展,才能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