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喜欢,那么品牌类的销售商可能会是你的首选。
如果你不喜欢侃价又非常忙,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或许会是较好的选择。
自海外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网络购物的市场反而逆市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1281.8 亿,相比2007 年增长128.5%,为历年来最高增长。
在这其中表现最耀眼的是网上IT与家电销售企业京东商城,其销售规模在B2C企业中排第一位,接下来才是已经营多年的卓越与当当。
“去年12月较11月销售增长逾30%,而之前平均每月的增长约11%,”京东商城副总裁徐雷对本报记者表示。
分析师认为,京东最核心的竞争便在于高的性价比与质量保证,但在规模迅速做大且今年计划销售规模达到40亿元的情况下,其供应链的运转将会是运营上需要面临的挑战。
低价策略
从年销售额1000万元、3000万元到8000万元,再到2008年的3.2亿元,京东商城从建立以来销售额年增长速度约在300%以上。
2007年,今日资本以上千万美元入股京东商城。今年1月份,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著名投资银行家梁伯韬先生的私人公司联合注资2100万美元。
今日资本总裁徐新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其看中京东商城的原因是因为看好其销售模式,契合了当今新兴人群的购买需求。
而这快速增长的背后,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建立在正品基础上的低价策略。在对于价格比较敏感的北京许多校园BBS上,大家对于“京东券”非常热衷,在交易版块的全新数码产品转让中,买家都以京东商城的价格来作为参照对象,购买数码产品的许多人也都会首先考虑网购。
“毕竟去了中关村还需要讨价还价,而在京东就没那么麻烦,而且还送到家里。”一些消费者这样想。
而京东商城的创立者刘强东,在大学时期利用自己闲暇时间编写程序打工,毕业后在中关村进行IT产品的销售。由于看好B2C方向,他关掉了线下的门店创立了京东商城。
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其低价策略对品牌IT商的线下渠道商产生了冲击,使得京东受到一些品牌供应商的联合抵制。
“但好在我们的规模越做越大,这时候我们就能得到厂商的支持。”徐雷回忆。
波士顿咨询公司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市场领先者掌握着主动权,如果它珍视市场份额的话,就没有人能够取代它的地位,除非它缺乏维持生产能力的资金。
先行者DELL公司便是执行这一理念,从1984年的1000美元起家到2008年第四季度一个季度销售额为134亿美元。
然而,为了维护短期的营运利润,很多市场领先者都在无意之中割让了市场份额
一些行业分析人员认为,京东商城希望依靠不断增大的销售规模,来获得更低的价格,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实际上,我们规模做得再大,从厂商拿货的价格也没有太多变动,主要是最后会根据规模的大小有一个返点。”徐雷表示。
一些B2C的先行者,如海外的亚马逊与国内的当当、卓越等,最开始培育市场的时候都是赔钱在赚吆喝,亚马逊整整运营了约7年才开始赚钱,而到今年一季度,其净利润已经达到1.77亿美元。
“我们最开始运营的时候,自己的员工都从自己公司买东西,因为知道许多商品都是赔钱在卖。这是为了吸引客户与培育市场。”一位曾工作于卓越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在徐雷看来,目前首先是要在产业链里做到价值最大,然后才是考虑盈利的事情。
学习亚马逊好榜样
京东则一直以亚马逊为学习对象。
亚马逊之所以成功,外界分析师认为应归功于良好的运营效率与压缩成本。
京东商城的北京运营中心便在中关村附近的一栋小楼里。
“按我们目前的规模,这样简陋的办公条件应该是比较少见的,网上有一张我们办公室的照片,有的网友评论说办公室环境不好,我们节省办公费用,是为了产品卖得更便宜,但是我们不降低服务标准。”徐雷笑着说道。
他还举了几个例子,企业刚开始做传统店面时就一直遵循着控制成本,每天多下的纸箱子都是拿去卖掉,每个月光纸箱子也能卖一些钱;做网上商城后,为了控制成本,每个员工在下班前必须要关掉电脑,不然被发现会被扣分。此外,下班后桌子上杯子里的水也要喝掉,因为为了尽量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我们每天早上八点多都会有一个会,差不多每次开会都会讨论到信息系统方面有没有什么改进和升级,因为这对于我们节省成本非常重要。”徐雷介绍。
而这种重视归功于刘强东本人对于软件与信息系统的偏好。
早在最初创立公司时,连员工的工资系统等软件都是他自己用DOS系统写出来的,而包括现在京东商城网站的代码也都是内部开发,没有去第三方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