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可口可乐公司质疑“问题饮料”真伪
两年前,高先生购买了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600毫升雪碧一箱,就在一箱快喝完时,竟然发现一瓶尚未开封的雪碧中有一只蟑螂状的虫子漂浮在里面。想到此前已经喝到肚子里的十几瓶雪碧,高先生一家就恶心不已。
随后,高先生将可口可乐公司告上法院,索赔精神抚慰金1万元。然而,在去年案件开庭审理时,高先生又要求撤诉,表示要把索赔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后再重新起诉。
“我现在不要钱了,我现在要打一场公益诉讼。”庭还没开,高先生主动向记者表示,他不要那100万元了,现在仅索赔4.1元并要求可口可乐公司道歉。
为捍卫食品质量安全而战
在法官清脆的法槌声后,高先生从包里掏出了那瓶藏着虫子的雪碧,同时还拿出了一瓶矿泉水。
“看到这虫子就恶心,我们全家现在没人敢喝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饮料,都改喝矿泉水了。”高先生指着雪碧中的虫子先声夺人。
高先生在法庭上说,2007年6月23日,他从北京市一家超市购买了一箱雪碧,一共24瓶。突然有一天,他9岁的儿子喊道雪碧里怎么有只大虫子,原本以为是儿子在搞恶作剧的高先生仔细一看,还真有只长约3厘米、类似蟑螂的虫子漂浮在雪碧里,看看瓶口也没有开封,他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想到前期饮用的同批次雪碧已被这只虫子污染,我们一家就觉得很恶心。今天是虫子,明天要是进别的呢?根据相关报道,可口可乐公司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的事件。在美国本土及欧洲市场为什么却没有这事儿?因为执行的是双重生产标准,他们根本不重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高先生表示,可口可乐公司这种不负责任的生产方式是对消费者健康的蔑视,为捍卫食品质量安全,他决定打一场公益诉讼,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赔偿该瓶雪碧的2.05元购买款及2.05元罚金,并在可口可乐销售区域利用报纸形式公开道歉。
厂家表示无法认定饮料真伪
“我首先感谢高先生对可口可乐公司产品质量的关注。”紧接着,可口可乐公司的代理人话锋一转说道,“但您的起诉没有依据,因为市场上假冒产品很多,有很多制假者用可口可乐的真瓶子去灌装假饮料,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认定这瓶含有虫子的雪碧的真伪,所以我们谨慎存疑,要求对雪碧进行司法鉴定,分析里面的成分。”
对于可口可乐公司的质疑,高先生显然无法接受。他当庭向法官表示,去年他索赔1万元的时候,可口可乐方面在法院审理期间始终没有质疑过真伪性,只是对赔偿的额度有意见,现在自己不要钱了,对方却开始拿真伪性说事,还要求做司法鉴定,明显是在浪费司法资源。
高先生称,自己是在大型超市购买,有购物凭证为据,而且每瓶雪碧的瓶口上都有唯一的喷码编号,这些编号对应的批次信息也只有可口可乐公司自己知道,作假者根本不可能把瓶口编号和可口可乐公司自己定的批次信息相对应上。“因此这瓶雪碧的真伪性其实对方心里很明白。”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代理人表示,虽然编号具有唯一性,但现在喷码机很普遍,不能排除仿冒的可能。至于目前这瓶雪碧的编号是否与公司的批次等生产信息相吻合,需要和公司的技术部门沟通后才能确定。该代理人还解释称,为了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快速处理消费者的意见,可口可乐公司大多会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不会过多地纠缠真伪问题,因此去年开庭并没有提出这个争议,但是这个疑问公司一直都有,当时也已经写了鉴定申请书,只是没有提交。
不过,由于司法机关鉴定真伪需要雪碧配方,而该配方属于众所周知的商业秘密,可口可乐公司代理人在法庭上表示,具体的鉴定方式还需要回去和公司商定。
原告表示从未打开瓶盖
“除了真伪问题,我们对这瓶雪碧是否被打开过也存有疑问。”可口可乐的代理人对于这只虫子也备感疑惑。他向法官表示,公司一直按照国家标准生产饮料,雪碧在灌装环节有过滤网,在生产的最后环节,公司还安排有专门的检验员工进行目视检测,因此在生产环节不可能存在异物进入的可能。
“有过滤网不假,我也承认在灌装环节不可能进虫子。”高先生在肯定灌装环节无误的同时也指出,雪碧从灌装到封盖有2秒钟的间隔。他认为,2秒钟对于一只飞虫进入瓶口来说时间绰绰有余,对于目视检测环节,高先生认为流水线速度很快,检测员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认真检测。为了证明这瓶水绝对没有打开过,高先生当庭表示可以让司法机关去鉴定,如果开过封,愿意承担刑事责任。
在休庭前,法官询问双方是否有和解的意向时,高先生表示,他现在已经连钱都不要了,只是要求对方公开道歉,几乎没有退让的空间;而可口可乐公司的代理人则表示,公司可以考虑聘任高先生为质量监督员。
庭审后,审理此案的法官单祖果告诉记者,这场诉讼曾经起诉又撤诉,可谓一波三折。就在2007年事发后不久,高先生就将可口可乐公司起诉到法院,索赔精神抚慰金1万元。但是,在去年案件开庭审理时,高先生又要求撤诉,表示要把索赔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后再重新起诉。然而这一次真正开庭时,高先生却仅提出4.1元的索赔要求。
对于数额上的巨大变化,高先生在庭审后对记者表示,当时要求天价索赔就是“一拍脑门”,抱着娱乐的心态。他后来知道根据国内现有法律,要那么多钱法院肯定不支持,所以现在索性不要钱,打一场公益诉讼,让中国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也警示不良企业严格遵守我国的食品安全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