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代的婚恋坐标
上海静安区,在热热闹闹的酒店宴会厅,一对新人的婚礼正在举行。
新娘王兰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陆启明手中,二人转身面对观众。主持人向新人问出了那个最扣人心弦的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健康还是疾病,贫贱还是富贵,青春还是年老,你都愿意和他(她)相伴相依,不离不弃吗?”
新娘王兰回答干脆:我愿意!
新郎陆启明想了许久回答:我不知道。
全场大哗,宾主相顾失色。随后王兰失声痛哭跑出大厅,双方亲友互相指责并拳脚相向,上海地方媒体的报道标题为《新郎当堂失心疯,婚礼演出全武行》。
一周后,正和妻子办理离婚手续的陆启明在博客里为自己辩护:“在那神圣的时刻,我只不过说了一句真心话而已。自从和她认识以来,我的压力一直很大,甚至常常为此做噩梦。我害怕自己不能兑现曾给她许下的诺言:总有一天,要让她住豪华别墅,开小轿车。主持人的问题一出来,我就感到一种被期待的压力……”
在中国,这是一个平凡家庭里的平凡故事——尽管不是家家户户的婚姻都走到破裂,然而成功,却几乎是每一个妻子对丈夫无言的期盼,是每一个丈夫对妻子有言的承诺;而成功人士,则几乎是每一个青春少女梦想中的“白马王子”。
这本来无可厚非。我们的择偶观随着时代变迁、价值观变化而一变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核心,就是“郎才女貌”。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才”与“貌”的衡量标准与表现形式。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