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是市场资金的宠儿,他们曾经因与多晶硅攀上关系备受投资者青睐,就连他们自己,也曾经为行业的暴利所心动。
然而,随着下游需求萎缩以及新增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这些在上轮大牛市中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多晶硅概念股却猛然发现,等待他们不是期望中的盛宴,而是残羹剩饭。
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去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持续高涨,然而此时业内已经看到了盛景之下的风险。数位长期跟踪光伏产业的券商分析师均在撰写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新增产能快速释放,供需关系将在明年逆转,多晶硅价格将大幅下跌。
去年三季度末骤然爆发的金融海啸,让分析师们的预测提前变成现实。今年才释放产能的新进入者,将与行业暴利时代擦肩而过。
供需失衡或逐步扩大
2008年12月25日,江苏阳光在宁夏石嘴山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2009年1月9日,南玻A宜昌子公司年产1500吨高纯度多晶硅项目也正式投产。
而按照原定规划,到今年年底,天威保变旗下多晶硅公司将有合计产能为6000吨的两个在建项目投产。
在今年释放产能的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已披露的项目规划显示,江西赛维有5000吨项目在今年6月投产,亚洲硅业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也在去年年底试产,江苏大全2650吨扩产项目计划在本月底建成……据不完全统计,经过2008年一系列扩产和新建项目,目前国内规划的多晶硅产能已高达8.8万吨,在建产能约4.4万吨。
“这个产业已经畸形了。”不久前,国内南方省市一大型硅企的高层这样告诉记者。
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供需失衡将在今明两年逐步扩大,预计今明两年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的全球供应量将达8.2万吨和14.4万吨,而同期需求量仅为5.6万吨和6.5万吨。
市场向买方倾斜
“以前这个市场是卖方市场,不过今年将转变为买方市场。”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
前述高层向记者描述了前几年情况,“那个时候买家全部是到厂里来买现货,有些怕买不到,还会提前给首付款。”
那么,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在南方一大型企业不久前投产的项目所在地,记者偶遇了前来看货的客户。这位人士来自于江浙一家太阳能硅片厂,他告诉记者,现在选择范围广了,下游厂商的议价能力更强了。“最典型的变化就是,我们可以签长单,不用囤现货。”
从现货到长单,这大概是这个市场最大的变化。长城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五年间多晶硅现货价格从一公斤40美元暴涨至400美元,而长单价格最高时也才攀升至150美元/公斤。
而现在,多晶硅厂商首先考虑的是保证有客源,保证产品能卖出去。《每日经济新闻》从江苏阳光了解到,子公司阳光硅业已与下游硅片厂商海润科技签订供货合同,今年向对方供应多晶硅1000~1200吨;而亚洲硅业不久前也透露,公司6000吨多晶硅项目已与无锡尚德签订了供货合同,期限长达七年!这在几年前的行业景气期,完全是无法想象的。
金融风暴“刺痛”全球光伏产业
◆长城证券分析师说,“(多晶硅)行业现在这样子,是去年好多事都撞到一起了。”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对记者讲,“这是一个典型的圣诞节行业。”◆前述大型硅企高层表示,“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多晶硅的景气转折不会来得这么快。”
许多光伏企业停产半停产
作为产业链下游,我国光伏组件企业极度依赖出口。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我国光伏企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下游需求的萎缩,是多晶硅企业乃至整个全球光伏产业都面临的严峻问题。
政策依然是决定光伏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开始向下修正。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太阳能发电的强制上网电价补贴,使德国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德国的大力补贴,反而造成了光伏组件居高不下,与其希望达到的效果偏离;再加上金融危机,继续维持之前的扶持政策会让国家财力吃紧,所以出现了各国纷纷向负面调整产业政策,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会逐步放缓。
而韩小平指出,终端需求萎缩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就算补贴还在,目前愿意去购买的用户也会少很多;“只要国外的经济形势未见转机,多晶硅需求萎缩将持续。”
此前曾有消息称,目前国内有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这一规模得到了前述硅片厂人士的认同。他告诉记者,欧洲是光伏组件出口的主要市场,但现在欧洲两个主要的光伏大国德国和西班牙都减少了对产业的扶持,再加上汇兑损失,好多没有稳定客源的组件厂都停产、半停产了。该人士还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所在企业产能就没有充分释放。
“在目前的形势下,光伏企业要么倒闭死掉,要么就必须开发新市场。”此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对媒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