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人认为,“腾笼换鸟”造成了大量企业倒闭,这恰好颠倒了因果关系。“腾笼换鸟”并不违背市场规律,但要尽可能少使用行政手段。
朱卫平
“腾笼换鸟”是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规律的“顺势而为”,“腾笼换鸟”是推动珠三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通俗说法。由于其通俗,也就不那么“严密”,容易被人误解、曲解。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认为,“腾笼换鸟”就是政府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将“中小企业”赶走。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首先,“腾笼换鸟”势在必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不断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是“自发”地经历了这一过程,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则“自为”地推动了这一过程。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果被某些因素中断,就会出现“南美现象”。
其次,“腾笼换鸟”并未违背市场规律。30年的经验表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单单依靠“无形之手”难以挣脱,需要辅之以“有形之手”。近年来,广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主要是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的进入欠发达地区,改善其投资环境,以期达到“造林引凤”的目的。同时支持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帮助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或者采用各种办法降低转移企业的转移成本。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讲得很清楚,“双转移”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来推进。
第三,“腾笼换鸟”并不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政府推动“腾笼换鸟”,有自己的偏好倾向,这不同于歧视。珠三角的企业99%是中小企业,如果将中小企业“赶走”,那珠三角就会成为一片废墟,政府不可能这么做。恰恰相反,最近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表明了广东对中小企业要“一帮到底”的态度。
“腾笼换鸟”与“保增长”并不矛盾。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腾笼换鸟”造成了大量的企业倒闭,形成了就业压力,不符合我国的宏观政策取向。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恰好颠倒了因果关系。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确实有更多的企业倒闭,这一现象与人民币汇率变化有关、与金融风暴有关、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关、与能源原材料价格巨幅涨落有关、与企业资源投入结构不能针对资源相对价格变动而灵活调整有关,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自己的渠道,也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两头在外,完全受制于人。这些企业的倒闭并不是“腾笼换鸟”战略造成的。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当然应该帮助企业,与企业共渡难关,问题是怎么帮,是统统保护?还是有选择地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以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毫无疑问,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后者。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逆市场竞争规律而动,保护落后的过剩产能。事实上,广东为了推动“腾笼换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又扩大了内需,可谓“一箭双雕”,比单纯的保企业效果要好得多。“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要务。“腾笼换鸟”与“保增长”不矛盾,与“保就业”也就不矛盾。实际上,“腾笼换鸟”是促进就业的战略,一方面,它通过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它通过提升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增加就业,因为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要普遍高于制造业。
要扎实推进“腾笼换鸟”战略,还需要有更多的举措。首先,要充分重视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对于珠三角各市来说,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如果原有企业转移了,新的企业一时引不进来,财政收入、租金收入就会减少,社会压力增大,部分地市对“腾笼换鸟”采取徘徊观望的态度就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一方面加大企业就地升级改造的支持力度和招商选资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增加对利益受损的基层组织和居民的利益补偿或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来降低其承担的风险。
其次,要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对于企业能否生存发展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第三,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决不能搞成一个工业“飞地”,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产业的发展靠人,要发展产业,就必须创造条件使人能引进来,留得住。所以,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一定要按照城镇化的要求,进行综合配套建设。
第四,要尽可能少使用行政手段。 (作者是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
http://www.ppzw.com/ppzw2/default2.htm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