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比赛的选手在进行试飞(陈英杰)
糊成纸鸢一线牵 凭借秋风上青天
编者按: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风筝比赛今起在泉州市民广场举行。放风筝既是一项娱乐活动,又是一项全民体育运动,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能强身健体。民间还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会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本版文字:记者苏智峰
【史话趣事】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第一只木鸢问世至今,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关于风筝的发明者,史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受到天上飞鹰的启迪,“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而有的说是汉朝的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穿地入宫中”。虽然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说晚唐五代时,户部郎中李邺在宫中玩纸鸢时,在纸鸢上添加了丝弦或装上竹制的笛子,当纸鸢放上天,经风一吹,便可以发出酷似筝鸣的声音。纸鸢由此而得名风筝,并一直沿用至今。
但风筝并非天生的娱乐工具,在“风鸢”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被用于战争,当作飞行器,既可用来测量敌我距离,也可以通风报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据说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到了唐代,风筝才由最初的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而且风筝的制作技艺、放飞效果,已有较高的水平,可放到“高百余丈”。
风筝真正成为大众娱乐品是在宋代。那时在民间,风筝不仅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人们深为喜爱的大众娱乐品。到了南宋时期,风筝不但作为商品出售,而且风筝艺人也能依赖风筝生存,把它当作职业,这说明了当时风筝盛行的程度。
到了元明时期,中国的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风筝进入了繁荣时期是在清代。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那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大好时光,兴致勃勃结伴去郊外游玩放风筝。
【流派特色】
“南鹞北鸢”各具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风筝在民间流传、发展,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被称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这四个地方的风筝各具特色,堪称中国风筝中的极品。其中,南通和潍坊号称风筝界“南鹞北鸢”的代表。
潍坊
代表作:龙头蜈蚣风筝
潍坊又称鸢都,这里的风筝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
潍坊风筝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还是神话传说,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代表作是龙头蜈蚣风筝,这种风筝绘画独特,放飞于空中,形象格外逼真,具有特殊的空间观赏效果,因此,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从1984到2005年,潍坊成功也举办了22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潍坊被推选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将总部设在潍坊,使潍坊成为世界风筝中心。
南通
代表作:六角板鹞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南通风筝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用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巨型葫芦制作,中小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着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宛似“空中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