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丈量、裁剪、缝纫到镶边、镶嵌,全是纯手工操作……80岁的杨淑君老人将自己珍藏60多年的嫁衣捐献给吉林民族民俗博物馆。同时,她还用濒临失传的老手艺还原嫁衣的制作过程。
昨日,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刘厚生教授表示,老人捐献的旗袍不仅被民族民俗博物馆收藏,还将为满族服饰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今年80岁的杨淑君老人家住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祖上是满族镶黄旗。19岁的时候,心灵手巧的杨淑君一针一线为自己缝制了3件旗袍作为“嫁衣”。大喜的日子,杨淑君身着亲手缝制的旗袍,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结婚后,杨淑君将旗袍当作自己“押箱底”的宝贝,小心地珍藏起来。
60多年过去了,杨淑君的3件旗袍保存得完好如初。这时候,吉林省首座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工 作人员来到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收集相关民族民俗物品。听说镇里来了专门研究民族服饰的专家,杨淑君老人带头将自己珍藏了60余年的旗袍捐献出去。在杨淑君老人的带动下,另有两位老人也向展馆捐献了珍藏多年的枕头顶、绣花方框。博物馆工作人员分别给予老人们一定的奖励。
“这件旗袍是一针一针缝出来的。”东北师范大学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刘厚生教授表示,目前有这种手工制作旗袍手艺的人非常少,是一种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得知情况后,杨淑君老人表示,她还保留着一块与旗袍一样质地的布料。老人主动“请缨”,按照当年的尺寸,重新缝制一件旗袍嫁衣。
昨日,记者看到,经过杨淑君老人几天的努力,一件崭新的旗袍展现在众人面前。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录制了老人缝制旗袍的全部手工制作过程。
“这件旗袍是旧工艺的布料做成的,样式很普通,但从裁剪到缝制到成衣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年代久远,保存完全,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刘厚生教授表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