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部分北京百姓还记得今年新年的第一天,北京地铁1号线上,一辆辆贴着“红星京味号”广告的列车正式启动,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于当天宣布,2007年公司销售突破10亿元大关,红星也正式启动2008年奥运战略计划。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朱华表示,公司投入200万元包下北京地铁1号线一列车,满绘故宫、长城、烤鸭、京戏和红星二锅头等京味文化的“红星京味号”正式驶出,据悉,这在北京地铁还是第一家。
红星将京味文化的符号张扬的帖在了自己的身上,借助符号营销,红星驶上了品牌发展的快速路。
中国市场的用户与消费者品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深层价值薄弱的消费者很容易为所谓的时尚风潮所影响、左右与操纵,对于固守老款式的传统价值感较弱、易生抵触性和难以保持忠诚度,这就是众多老字号进行市场推广上所面临的困境。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游离,你跟一个消费者说,你的品牌的核心价值是超越、自由、尊严、自然、激情等等,都没有用,因为他听不懂。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有形的符号——语言、图画、物体、人物、色彩等等来推想特定的价值的。比如品味,普通消费者印象中的品味是由一些符号组成的:家中装饰有西洋油画、言谈中知道哲学、带有欧洲风味的包装、简单但飘逸的线条等等。
因此,在剧烈动荡的中国市场,面对中国消费者的游离不定,符号营销,将成为老字号进行品牌营销的一大利器。符号营销,将成为众多濒临消亡的老字号的品牌涅磐之路。
符号营销是品牌竞争的一种趋势
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最大的变革无疑是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尤其是大都市和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正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消费方式正逐渐成为社会地位、文化身份、个人声望的评价依据,人们力图借助一些品牌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例如,2006年,洋品牌在中国遭遇了一场场信任危机。包括索尼、肯德基、雀巢、高露洁、SKII等诸多洋品牌,由于品质等方面存在损害身体健康因素,被执法部门查处、媒体暴光。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很少人去拒绝购买这些产品或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虽然我们可能知道他们有质量问题,甚至对身体有毒有害,但大多数人还是宁可相信这种质量(或者其他)问题是一次意外,而不愿完全否定并抛弃这些品牌。
国外这些知名品牌,大都通过对顾客长期的、全面的、独特的、根深蒂固的符号理念灌输,使得顾客认同其品牌的价值观,并将其品牌的符号铭刻到顾客心底。一旦品牌符号被用心记忆和追求,这种延续的力量就会大得惊人。即便品牌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一些失误或错误,也不会导致其在顾客心底里的地位和影响。就像一个人一样,你偶尔犯个错,家里人都可以理解你,而不会因为你的一次两次错误而排斥你,不让你回家一样。这就是符号营销所散发出来的惊人魅力。
再如,当我们品尝茅台时,有多少人知道茅台的口感属于酱香型呢?又有多少人知道茅台的酿造工艺呢?我们喝茅台,是因为茅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国酒,是高价酒,代表着高品质、信任、面子、高档、形象、珍贵等一系列的形象。
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由满足物的需求逐渐转向追求符号意义消费,消费已不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要。实际上,它更多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符号营销,已经成为现代品牌竞争的一种趋势。因此,红星二锅头选择了捆绑“京味文化”的符号营销。
中华老字号的符号营销
(1)老字号的“符号优势”之一:历史文化
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其百年来长期征战,战胜无数竞争对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就像一个将军的声誉是由战绩决定的而非“包装”出来的。对于世界其它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可口可乐则是伴随着美国大兵走向世界的,是美国文化在世界强势传播的结果。可口可乐作为美国的老字号,展现了美国的历史文化。
红星总经理于吉广说,老字号的消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消失,拯救中华老字号迫在眉睫。2008北京奥运会,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京,那么让外国朋友们来北京看什么、带走什么呢?据说当年尼克松访华参观北京天坛时曾说:“我们美国人能照样盖一座天坛,但无法拥有天坛周围的那些古柏树。”而中华老字号正如这些古柏,是一部部活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萃,是外国朋友们所羡慕的。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中国的历史文化必将成为本土品牌对抗国外品牌的一大竞争优势。无疑,老字号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具备先天优势。
(2)老字号的“符号优势”之二:产品工艺
品牌的真相是:只要你是普通产品,产品永远比品牌重要。只有当产品与品牌匹配,并且能够强力支撑品牌时,品牌才能发生作用,反之,品牌将一文不名。只要在哪个领域中国企业能够将产品做得像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一样好,品牌神话就会迅速瓦解。产品支撑了品牌,创造了品牌,那么打破品牌神话的,也必然是产品。
因此,从表面上看,中国企业缺乏品牌,但真正缺乏的却是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做基础,就不可能创建出品牌;即使有了过硬的产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加以创新,也不可能成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