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黄小姐近日致电本报说:“就是冲着所谓外贸店的衣服样子新、价钱便宜,我才老去‘淘’货,谁知道上次买回一件名牌T恤刚穿上脖子就发炎了。后来发现这件T恤的领、袖、胸口处的三个商标都好像改换过了。这些服装到底是不是新的?到底能不能买?”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番采访调查。
调查:外贸服装满目英文
在西门口、淘金路、天河南路等地方都能见到自称专卖“外贸服装”的服装店,这些店门面很小,大多是卖T恤、套头衫、针织衫、牛仔裤,其商标和标牌大多是英文的,也有日文和韩文的。不少进口服装只有商标却没有挂牌,有的干脆就没有商标和标牌。且大多数只有外文标识,都没有中文标识,除了Esprit、华伦天奴外,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国外品牌。
在中山六路的“××外贸服装”店里,所卖的牛仔裤没有两条是同一款式的,而且一个款式的裤子只有一个号码。老板娘说:“我们卖的是外贸货,不是专卖店,所以什么牌子都有。”记者拿起一条裤子仔细看,发现内侧缝着一个小布条,又旧又皱,上面印着“牛仔服装”四个字。记者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有关裤子的面料成分、尺寸大小的说明标签,也没有生产厂家和厂址。再仔细一看,有的衣服上竟有点点油渍。
记者连续走了七八家所谓外贸服装店,发现情况大同小异。
海关:市场不该有大量外贸服装
到底上述“外贸服装”有没有问题?广州海关法规处有关人士表示,严格来说,外贸服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厂家生产的出口服装,另一类是外国品牌服装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生产厂家生产的服装。而通常所说的外贸服装是指“出口转内销”服装,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帮外商来料加工或订货加工,质量、款式都不错。
然而,目前外商对在华加工的服装品牌和面料管理非常严格,越有名的品牌商标管理越严格,有的甚至在货品即将装船离岸时,才由监督装船的公司代表按件发放商标,严格限制正品商标的数量。来料加工的服装一般不会剩很多面料,即使有也是几件、十几件,绝不会有大量剩余正品外贸服装流向市场。
知情人士:大多是本地货
一位长期从事服装进出口的人士表示,一些外贸服装之所以会被退货,原因可能是质量不过关,或是由于外商提高了出口标准不予接受。即使这样,外商也会要求在流向市场前将商标剪掉,否则就算侵权,“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不少人擅自印制商标贴牌炮制仿冒的外贸货,或从不法渠道进口‘洋垃圾’混充外贸服装。”
该人士说,市场上不少“外贸服装”的商标是在江浙一带私自印制的,“很多外贸服装店里并没有多少进口服装。”广州某大商场的业务经理吴先生说:“他们卖的货一部分是进口服装里的次货,大部分‘进口’货是在本地批发市场挑来的普通成衣,只要换个外国商标就变成了‘进口货’。”
工商部门:谨防买到“洋垃圾”
越秀区工商分局的一位执法人员则表示,不少所谓“外贸服装”很可能就是乔装改扮后的“洋垃圾”,往往带有多种病菌,并提醒市民,在购买进口服装时要多长心眼。
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早在十几年前就下发了《关于禁止销售进口旧服装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商业部门和个体商贩一律不准购进和出售进口旧衣服。如要经营则需经有关部门的许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