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兰仕打造“微波炉标准”、海尔创建“鲜风空调标准”,到最近美的“标准门”事件,此起彼伏的“标准”争夺战,标志着中国家电业已从拼价格、比服务,开始向标准竞争时代过渡。
在家电竞争走向“标准时代”的关口,长虹抛出的“三部曲”战略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这个剑峰直指行业“标准”话语权的战略,能否把曾称霸业界的长虹,重新送上“一流企业卖标准”的新霸主宝座呢?
重金研发能否定天下
研发投资少、研发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家电企业的通病。作为高端竞争的标准战,实质就是企业之间的实力比拼。深谙此道的长虹,将竞争的第一步棋,落在了巨资投入研发项目上。
据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介绍,长虹的研发经费正在逐年增长,去年为13.7亿元,今年将超过15亿元。与去年相比,长虹今年的研发总投入增加5%以上,研发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占比增长超过5%。
巨额研发资金,正在为长虹编织一个全国性的研发网络:在大本营四川,以虹微公司为主体,建设IC设计和嵌入式软件基地;在深圳,依托技术优势,建设移动通信、机顶盒、移动音视频终端基地;在北京,立足人才优势,建设信息家电产品基地;在上海,凭借市场优势,建设固网信息终端基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中国家电企业不少,但许多走不出“地方”的窠臼。长虹的研发网络,整合了国内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种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为长虹今后的标准竞争打下了多方面的基础。
高科技能否甩掉低附加值
没有人怀疑中国家电的制造能力。但从国产手机到平板电视,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属于制造业的行家里手,核心技术则基本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能否突破这一行业软肋,是决定长虹在本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核心技术缘于创新。长虹的第二步棋是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公司层面有战略技术委员会;在外部,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在内部,建立员工创业计划,实施项目团队“利益分享计划”等激励措施。
高层的重视,经费的增加,激励机制的建立,全方位地激发了长虹的研发活力,专利申请呈“井喷”态势。数据显示,去年长虹累计专利申请数量达226件,同比增加11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