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功
90年代初,香功开始流行,大大小小的报告会盛行一时。香功的发明人,因为分身乏术,所以,大量自称其弟子的人,活跃起来。其中不乏各种特殊身份和职业,尤其是来自军队的军人,肩上还扛着几杠几星的军衔,令你不得不信。
最搞笑的当属带功报告会,又称发功会。就是在会场内,报告人当场发功,下面听报告的人竟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功力,自觉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不但如此,报告人还会多次发问,有没有感觉到发热?有没有闻到香味?
每次发问,总会有不少人大声的回应,热……,香……当然,后来因为传销也开始盛行这种套路,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开会也可以有托——会托。我怀疑传销的鼻祖是香功大师,而不是什么来自美国的安利,他们充其量也就是步了香功的后尘。
赵本山的小品,有这么一个环节,让范伟使劲跺脚,然后问他,麻了没有?估计素材也是来自香功的发功报告会。
其实,在香功发明之前,也早有各种不同版本的发功大师,后来都变成了特异功能表演,神奇的表演,可以把药丸从瓶子里面变出来,瓶子完好无损,还可以把钱撕碎,变回完好无损,可以用耳朵识别文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实都是障眼法,小魔术,闹剧,骗局,根本经不起检验。
我曾经跟着太太,参加过一次香功发功报告会,因为太太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两张票,每张票价是30元还是50元,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局,号称不食人间烟火的香功大师,要钱有何用?报告会为什么还要卖票?不愿意去。太太说,钱也花了,你就是不信,就当陪我去也应该。如果觉得是骗局,更应该去看看,他们如何骗的手法,也可以提高警惕,防止受骗。太太为了让我参加这个报告会,也算绞尽脑汁,说得也算有道理,比较符合我当时的这种预感。我感觉到这种无知的狂热一定有群众基础,但是,没有想到,竟然可以让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发狂,确实不容小看。所以,正好带着疑问,参加会议。
报告会的主角,穿着军装,中校军衔,号称是田大师的弟子。演讲能力非常了得,最神奇的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把坐着轮椅的瘫痪病人推到台上,在发功者的作用下,奇迹般的站起来。群情激荡,圆满收场,令你带着满腹惊喜离开会场。
以上所记录的情节,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只有不足,不会夸大,绝无半点虚构。
太太是学校的老师,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已经成为重灾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投入到了香功练习的热潮中。如果单纯的练功健身,本来无可厚非,而且,这种运动,也比较适合教师群体。可是,到了后来,我感觉有点不对头了,因为关于香功的传说,越来越神奇,越来越离奇。个人崇拜,传奇故事,宗教迷信的色彩开始蔓延,完全失去了中国气功强身健体的本意。
因为本人曾经练过太极拳,推手等传统中国功夫,按照师傅的说法,也看了一些书,中国功夫,不论是少林,武当,还是太极拳,到了最高境界,都可以发功,只不过功力有大有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急功近利,想走左道旁门,捞偏门,很容易走火入魔。
香功练习者到了最后,谈论的不是这个气功给身体带来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好处,而是三句不离口的传播那些与我们毫无关系的离奇故事。报告会也开始多了起来,规模也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快。
我给太太发出了警示:这个已经不是简单的练功,已经很像宗教了,还不是正宗的宗教流派,破绽百出。眼下,你们这些虔诚的信徒,已经走火入魔。如此下去,这个香功一定会出问题。这个香功的发明人,一定是个大骗子,下面的这些弟子,都是乘机捞一把的小骗子。不信,我们走着瞧。
香功表演的闹剧,很快就以香功创始人的被捕而收场,太太和她们的学校老师们,从此再也不练香功了。其实,练功本来没有错,继续练功就是了。估计这次事件,让老师们很受伤,不但智商受到了侮辱,情感也受到了不少刺激。
把一个简单的强身健体的方法,演变成一场闹剧,不能不说是典型的中国功夫品牌的一次大策划。
从这一点上来说,眼下的品牌运动,品牌革命,品牌传播,是不是很像当年的香功?
法论功
九十年代中后期,还有更滑稽的法轮功事件,轰动全球,臭名昭著,就不用我多讲了。
有人戏言,炒股炒成股东,盖房盖成房东,拍电视剧拍成观众,练功练成法论功。
其实,本来这个功,那个功,无非是健身的不同流派和方法而已,正如太极拳,有杨式,陈式,吴式,武式,后来还有简易的18式,38式等等,无非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不同的套路。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种不同的流派?
答:因为有那么多的大师和师傅。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品牌?
答:因为有那么多的厂家。别忘了,还有那么多的品牌大师——如果不做品牌,他们怎么办?
说品牌像气功,一点都没有贬低气功的意思,更没有加害于品牌的动机。
简单列举了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醒各位,千万要小心,不要走火入魔,把一个原本健康有益的运动,变成香功、法轮功之类的东西,那就非常危险了。
如果说,把气功神奇化,神秘化,只是方便赚钱,还情有可原。如果把气功神经化,把练功者变成神经病,整天闹着要跳楼,要破腹,要提升,要圆满,那就太不人道了。
品牌的神奇化,神秘化,与气功的神奇化,神秘化相比,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品牌的神经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撰写本文,就是要对这种不人道的做法,提请关注。
对那些大师,不管是气功大师,还是品牌大师,不管是自封的,册封的,还是花钱买的(有一个姓朱的中国十大策划大师,2000年曾经亲口对我说,他们开价10万元,我还价4万元成交了),更应当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忠告:
推广气功,崇尚运动。
推广品牌,不搞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