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之困
小周是在Windows 2000上市的时候购买的第一台个人电脑,2001年Windows XP进入中国时,他又紧跟潮流把系统升级至XP。2005年,那台PC“寿终正寝”,随即他又攒了一台在当时看来各方面硬件条件都比较领先的新机器。这台半新的PC现在正值“壮年”,运行良好但却无法承载Vista的需要。如今Vista来个大跳水,心动之余,他又颇有点为难:“要说为了个Vista换台新机子,是不是有点削足适履的意思?”
的确,大面积接触电脑的中国消费者多是在2000年前后购入PC机的,正常情况下在Vista面市之前,这批用户中的大部分人已更换过一次电脑。尤其是去年趁着双核大卖,采购新机的用户特别多。照这个周期计算,要让那些消费者为了Vista给机器大换血,或者多掏一笔银子更换配置,也不太现实。
韦青明确强调:“在过去,微软主要是针对新装电脑用户推Vista;而这次,我们希望满足那些已具备从XP升级到Vista条件的用户的需求。”
大、中城市的PC市场正在趋于饱和,厂商逐渐把目光转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乃至农村,热销机型也在向中低端电脑转移。而Vista对硬件的苛刻要求,使得实际的市场反馈远远低于预期值。
软件经销店也普遍表示,降价之前Vista的月平均销量不到10套。而此次XP操作系统虽然没有降价,销量却仍比Vista高出近一倍。
在Vista大幅降价之前,以中国消费者目前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仅作为操作系统就能匹敌一台PC机价格的20~30%,这个价钱的确难以令人对它敞开怀抱。以家庭普通版为例,从面市时的2060元起,一路走跌至1780元、1521元,每次降价都是10%左右的幅度,犹如隔靴搔痒,不痛不痒。
兼容性不再成困扰
微软方面介绍,早在200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微软就开始主动与OEM和一些主流的应用软件提供商联系,共同测试Vista。在1月份发布的时候,Vista已经能够支持150万种设备。
微软还设立了OEM反馈机制,随时接受用户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馈,还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现在Windows Vista的操作系统已经能够支持210多万个设备。
联想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提供的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在Vista推出的头一个月,联想呼叫中心共收到了1600个关于Vista的服务需求电话,其中关于兼容性的就占13%;而到3月份,虽然关于Vista的电话上升到了2400个,但关于兼容性的比例只有5%。微软在Vista的兼容性方面的努力可见一斑。
一位名为Tiger的网友对记者说,Vista的功能的确比较强大,也很人性化。自安装以来的这几个月,在没有另外安装杀毒软件的情况下,电脑从没染过病毒。至于兼容性,和常用的QQ、播放器、下载工具等软件之间早就不存在问题,只要不是特别个性的软件,一般都没有问题。
一位PC渠道商也说,Vista上市的几个月里,微软对解决兼容性问题的态度十分积极。往往是头一个星期还不兼容,到第二个星期就解决了。
“赚吆喝”的隐忧
其实,每一款变革性的新品上市,都需要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才能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接受。但这次微软充分放低姿态向中国市场倾斜,可以说给足中国消费者“面子”,但仍未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如果说Vista不被待见是因为用户体验的改变,可是从Windows 2000到XP的迁移,用户的习惯改变不可谓之不大,仍然平稳地完成了过渡,没有掀起大的波澜。更不要说用这样的“跳楼价”都换不回消费者的心,微软在历史上恐怕还没体验过如此强烈的挫败感。
这次降价获得的反馈对微软来说不会好受,更不好受的是,他们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牵制链条似乎在此脱了一环,面临着脱节的危险。从Windows NT、95、98、2000到Windows XP,微软已经成功地培养起用户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依赖和习惯。而Vista这一步,微软有了踏空的感觉。
微软此次真诚的“赔本赚吆喝”之举流露出它的这层隐忧。毕竟从XP到Vista的转变,不仅仅是二维到三维这么简单,它对用户体验的重塑几乎需要从头来过。
微软曾在7月表示,将在3年内推出继Windows Vista之后的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对此,业内迅速聚集了这样的声音:消费者,特别是企业级用户,是否可以跳过Vista,直接从Windows XP升级到Windows 7?
有分析师对此指出,微软在Vista尚未普及之时就匆匆宣布Windows 7的消息,对Vista的推广非常不利。
如果这次Vista“掉链子”,那么Windows 7推出之后,用户是否还能从XP顺利迁移至Windows7?Windows操作系统用以牵制用户习惯的那条长长的产业链是否会就此断裂?
回想年初的Vista发布会现场, 微软雄心勃勃,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