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在四、五十年代,茶行在吉隆坡一带特别多,各州的中小型茶行都向较大规模的茶行购茶。当年的生意好做,市场的茶叶都由七间大茶行垄断。
当时,所有的茶叶都通过海运,等上几个星期,才会到达新加坡港口。在那里,质好的茶叶会先被一些新加坡茶行挑选,剩下来的才会到达马来西亚本地。
当大茶行拿到茶叶后,就以散装方式出售茶叶给中小型茶行以及杂货店,再由他们自行包装,再销售到消费市场上。
一箱箱的茶叶经过几个环节,才能够成为人人手中的一杯茶。
在马来西亚中国茶的发展过程里,不仅包含了茶叶商业的历史,还包含了中国南来的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商界闯下一番事业辉煌历史。
老人深情地对我说,中国早期来马来西亚的华侨基本上都是赤手空拳,不惧劳苦,通过几代人的拼搏,打下了殷实的家业,为我们带来茶以外的感动。
难怪不少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说有人说:“喝下一口茶时,想想背后的故事和先人种下的福根,那杯茶就会变得分外有意思。”
采访时,一位马来西亚的老茶人告诉我,“独树香”是马来西亚的品牌茶,它的创始人叫李统溪,是一位早年从中国福建来马来西亚的华人。
“独树香”是马来西亚国内的知名品牌茶。如今街知巷闻的独树香,原是乌龙茶类,它的独家焙制,是马来西亚籍华人李统溪经过多年的试验,才成功焙制出适合本地消费口味的茶叶。
早期,茶叶都以一大袋出售到市场。可是,许多茶行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面对一袋袋的茶叶,伙计都无计可施,不知道应放多少量的茶叶,才适合一壶茶的份量。因此,当时开茶行的李统溪,很希望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据说,他常常左想右思,总是踩着三轮车,拿着几个麻包袋的茶叶向附近的餐室兜售。
1920年20来岁的李统溪从中国福建南下马来亚,在茶行里当个小员工。由于他天生对茶叶充满好奇,久而久之,就磨练出对茶的敏锐性。
不久,他自己出来开茶行,出售各种种类的茶叶。有一次,一家茶室的老板向他抱怨说:“这些耐泡的茶,使客人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那我还能做生意吗?你何不想想办法帮帮我啊!”
李统溪看到当时市场需要一些不耐泡的茶,就开始研制不同茶叶。经过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其中的秘诀,使一包茶只能泡四、五次。这就是“独树香”的来源。
这个新的发现受到大部份茶室的欢迎,以致目前有许多茶室、海鲜楼都冲泡“独树香”。
后来,再经过旁人的拨点,李统溪发现若能以小包装茶的形式不就更能解决问题了吗?
可是,一小包装的茶又需要多少的茶叶,才符合普通人的口味呢?
他通过反复观察探知本地人的口味和饮茶习惯,研制出第一批十五克装的包装茶。后来他听到顾客很快反映茶味太浓,于是他又再试着将份量减至一半,即是现在七点五克的半包装茶。从此,“独树香”就以这一小包装闯进各大茶楼,成为普通大众饮用的茶。
“独树香”三个字也在一九六三年,正式注册为商标,沿用迄今。同时,他们也赠送茶壶与茶杯给茶馆,加上一罐罐铁制茶罐放置在显而易见的茶水台上,使许多人对“独树香”保留着强烈的印象。
李统溪已逝世多年,目前,该茶行由他的两名孙子掌管。
如今,许多马来西亚的都市人爱喝一壶中国茶,也尝试在自家有限空间里,制造与茶的约会,不知不觉中,向来被称为「老人饮料」的茶,已静悄悄地走进家里,成为生活良伴之一。
目前,马来西亚的茶馆随处可见。很多雅舍般的茶馆非常吸引人。来这些茶馆品茶的客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一解文化乡愁的空间;感受一丝丝的华人文化气息;追求的就是这种艺术的美感。伴随着一阵阵浓郁的茶香随之飘来,这种熟悉的味道,就是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
如今在马来西亚,茶已经不再是日常饮料,里面包含更多故事,而最让人心旷神怡当然包括那份中华文化的情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