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延续性差和推动力不足等问题
在采访中,不管是学校老师、"五老关爱团"成员还是心理专家都反映,尽管目前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且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成效。
问题一:校园内教育延续机制不完善。
吉大附中从2001年开始,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量表测试,对测试结果显示的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统计,由班主任老师和"心理健康导师团"的老师跟踪关注。"然而学生毕业之后,对他们有侧重点的关注和指导就停止了,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升入的高中得知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这样,我们非常努力做了三年的心理工作成果要大打折扣。"该校心理老师白梅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孩子即便是在同为心理教育试点的两所学校之间转学或者升学,前所学校为其设立的心理健康档案都不带入第二所学校。教师们普遍反应缺少一个机制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
问题二:心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记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专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各校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不一。
郑晓华说,目前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心理教师队伍"滥竽充数",有些学校认为老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专业的教师,也不用再进行专业的培训;二是即使心理专业毕业或是接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教师由于缺少实战磨练,在进入校园后常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长春市第17中学心理教师矫颖也反映:"很多外校同行来观摩学习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之后,仍表示不知道自己学校的工作该从哪里着手。"
问题三:基层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缺少切实的"指挥者"与"支持者"。
场所、资金等问题让很多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教育还需要得到切实的政策和业务支持。老师们和专家都认为,现在看来,相关部门内部缺少真正了解中小学生、家长动态的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的调研,尚未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不利于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吉大附中心理教师白梅说:"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成果无法量化。这是一个缓慢进行的工作,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去做。不过,不是所有学校的领导都支持这项看上去与学习成绩无关的工作。"
从多方面推进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延续机制
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持续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用"不足"两个字来形容现有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专家和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相关部门应开发专供学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软件,以试点形式先行开展,以促进延续机制的完善。首先是建立统一的各年龄段的心理测试量表软件,以避免学校自行寻找测试量表的花费和不规范现象;其次是通过软件设置,让心理量表测试结果以档案形式一直跟随学生转学和升学的全过程,从而让心理教育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便捷,在效果上保持持续性。
二、明确工作主管单位,加大行政监督力度,体现上级部门在工作全局上的调度、协调和组织能力。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个部门来主抓,请专家做督导,建立严密的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和管理体系,协调、规范社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工作,保证各方面的工作达到最好的契合度,让孩子在一个立体、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中成长。
三、主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计划。主管部门应做好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学校、社区和专业机构在工作中的需求,引导教育一线领导建立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在政策上体现出对基层心理教育工作的支持,保证心理教育工作有一个宽松的实施环境,调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专家还建议,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学校,都需要一支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包括理论培训,也要加强实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