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娃哈哈高高兴兴迎娶了“达能”进门,11年后的今天,这些娃哈哈的员工高喊口号,打出“把达能赶出娃哈哈”的横幅。当年正在成长中的娃哈哈与在华寻找目标的达能一拍即合,借助达能资本东风的娃哈哈,合资公司销售额已从当年的8.65亿增长到2006年的140.52亿元。佳绩背后,11年的联姻终落得反目成仇。娃哈哈称,除了钱,从达能那里一无所获——实际上,达能进入中国20年来,本来就是一个以资本为最大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但是达能的思路似乎也在转变,在这个它最重视的海外市场之一,也开始谋求旗下“达能系”优劣分子的整合。
“当初合作不是为了活命”
11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林强和“达能”同一年加入娃哈哈,该公司是娃哈哈集团下的一家公司,也正是当时娃哈哈和达能在1996年建立的首批5个合资公司之一。
记者在浙江图书馆翻看11年前的《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查到1996年3月28日达能和娃哈哈正式签订成立五家合资公司的报道。《浙江日报》当日刊有一版的广告,题为《携手共创新时代》,为5家公司的成立宣言。
《杭州日报》1996年3月29日在头版的最下方,有条不到400字的消息,引题为“优势组合驶上‘快车道’”。报道称,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向中国娃哈哈投资4500万美元,资金已一步到位。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娃哈哈与达能爆出纠纷之初,发表《受害者宗庆后?》一文,指出1993年前后,宗庆后从保健品市场撤出后进入饮料领域,但一直没有研发出其主打产品。
另外,宗庆后投资的娃哈哈美食城,也没有如愿成功,公司一度陷入经营上的绝地。
对于吴晓波的说法,6月13日宗庆后在回忆当初合作时再三强调,“当初合作不是为活命”。他指出,“当时的娃哈哈有10亿的规模,2亿的利润,不是活不下去”。
“娃哈哈经营没有问题,但是缺钱。”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综合处张宏斌副处长说。娃哈哈前身为校办工厂,之后通过并购逐渐扩大规模,但贷款渠道一直有问题,使其发展的资金缺乏。
“一步到位”的资金,似乎解了娃哈哈的渴。到1998年,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一直位居中国饮料业首位。2003年娃哈哈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2006年娃哈哈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利润超20亿元。
不过,达能和娃哈哈的“婚后”生活,即使在此次危机爆发前也并不幸福。目前双方都承认的事实是,非合资公司要比合资公司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宗庆后解释说,双方合作后主要生产水产品、奶产品,但达能控制投资,水生产线不能生产其他饮料。
“新生产线取决于董事会的要求和决议,达能这几年忙于对其他饮料食品品牌企业的收购,我想它也没心思管这方面的东西。”娃哈哈集团市场部部长杨秀玲说。
面对一个蓬勃的“娃哈哈”品牌,控股者达能每年分得的利益,只是旗下独立核算的39家合资公司,稳妥但是增长相对缓慢,管理者宗庆后则感到束手束脚,索性拉出来单干。
达能的低调资本运作
2007年3月,到京参加“两会”的宗庆后以“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总结与达能的10年合资生涯。这话或许偏激,但是也说明一个事实——达能在中国的市场上,扮演的就是投资人的角色。实际上,对于达能这样的评价,形象描绘出其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形象,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
与娃哈哈合作的1996年,是达能投资中国的第9年,娃哈哈是它进入的第四家中国公司。急于战略扩张的达能,在1996年先后完成对武汉东西湖啤酒、深圳益力食品公司(益力矿泉水生产商)的收购。
此后达能又在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中接连出手,也就招致后来宗庆后指责它的“将对中国饮料界形成垄断。”在市场上,达能自身的产品很少,主要为饼干和酸奶,另外就是纯进口的依云矿泉水。但是它旗下的“达能系”所属的品牌却在中国市场鼎鼎有名。
范易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中国的西方公司,没有一家是像达能一样把重心放在中国市场上的,中国已经成为达能在法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之一。2006年达能在中国的收入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0%.
2000年收购乐百氏92%股权后,达能就从未停止过对乐百氏的调整,并将其原来的饮用水业务分拆出来,试图与达能系的深圳益力、梅林正广和等达能旗下的水业务进行整合,随之而来的是对乐百氏的大裁员。
就在与娃哈哈出现纠纷之后,宗庆后称,达能在5月召开的董事会上,给出他的解决办法是,同意修改条款,增加对其的限制条款,并提出把乐百氏、正广和、深圳益力卖给娃哈哈。
达能的整合策略遭到宗庆后的拒绝,这表明达能一边进行资本渗透,同时有意识地对“达能系”进行整合。
就在娃哈哈和达能深陷此次纠纷之中,乐百氏的老员工站出来,提醒达能,不要让娃哈哈重蹈覆辙。乐百氏被达能接管之后,尽管进行大幅业务整合,但是难挽乐百氏的败落局面。
但是这种认可,并非放任。
如若按宗庆后所说,达能从未停止对经营权和控制权的争夺,那么现在其真的出手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