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高薪经理人的小算盘
站在经理人的角度是如何盘算呢?正如前面的老板换位盘算过的:
一是很好的饭碗感。面子有了,饭碗不错,在这里干一年等于在其他地方干两三年,值得铆足了劲拼命干。
二是有舞台感。由于有优越的饭碗感作基础,自然是主动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都充分用上了,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了,于是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舞台感也满足了。
三是有成就感。正是由于舞台感的满足,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干好,于是干出了成绩,成就感大大地增加,信心也足了。
四是奠定了未来的高薪基础。经理人想:即使将来离开了,有过高薪的辉煌经历,职场身价自然有了,便于找一个更高薪的岗位——其实这后一步经理人算错了,问题恰恰是出在离职以后,曾经的“非常高薪”成了他再就职的障碍,让这些经理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结果是职场中求职的成本越来越高,耽误了许多大好的机会。
招聘企业对“非常高薪”的顾虑
我们了解过的很多用人企业都认为:这些曾经“非常高薪”的经理人在市场上是很难谋到原来水平的高薪的。因为“非常高薪”会出现,是某些企业在特殊时期、特定的环境、特有的薪金政策。但事实上,职场上毕竟大多仍是趋于平均水平,尤其是成熟了的规模性品牌企业,其薪酬体系都是结构化的,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才打乱整个薪酬体系。对那些刚刚拿过“非常高薪”的经理人,成熟的规模型品牌企业一般是拒绝的,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上很难忘却高薪。这正像一个吸过毒的人很难从心理上戒掉一样。
二是制度文化与信任文化的冲突。有些拿过“非常高薪”的经理人尽管愿意屈就,但依然常常会被拒绝。因为“非常高薪”大多出现在非规则时期以信任关系导向为主的企业的特定阶段,这类经理人一旦进入制度化的企业后,会出现大量的不适应和排异反应。
三是老板的风格差异导致心理不适应。如果这类经理人进入的仍是信任关系为导向的成长型企业,但因为老板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经理人往往会拿过去的好处与现实的不足相比。这样一比心理就失衡了,高薪没有拿到,工作也不好做,还不如不干,于是禁不住“精神”的折磨,而愤愤然离职。一旦拿过“非常高薪”后,经理人的职业稳定度就差了。因此,规模性的品牌企业不愿意接受这些经理人。
事实上,这些顾虑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拿代价换来的。
告别“非常高薪”的原因
既然“非常高薪”这样好,而未来再找又这样难,为什么经理人还要离职?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阶段性使命完成。老板高薪诚聘人才的初衷是什么?除了前面分析到的如意经外,还有一种老板没有讲出来的:企业的阶段性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周期是有阶段性的,每个特定时段需要对应的阶段型经理人冲锋陷阵。于是高薪诚聘都是明显带有阶段性,绝对不可能长久。一旦问题解决,经理人也就只好离开了。
第二,不可能长久处于亢奋状态。人不可能总是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经理人拿着高薪,拼命干一两年,就会松劲。该干的活也都干得差不多了,潜能也都发挥出来了,本事也都亮出来了,再继续创新也很难了。
第三,家里人开始做“工作”了。因为经理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多了,用于家庭和生活的时间必然会少。刚开始家属会因高薪而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时间长了就不能忍受了。
第四,经理人心理发生了变化。刚开始,经理人心存喜悦和感激。时间久了,这种喜悦和感激自然消失了,认为这些高薪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得的。随着工作问题的积累和老板之间的摩擦增多,又带来了经理人心态新的失衡:“我本来就应该得更多!我创造了多么辉煌的业绩,老板得的太多了!”随着矛盾的积累,钱都是小事,更主要是“老板不尊重人,太刚愎自用,老板阻碍着企业发展……”总之,老板的问题“罄竹难书”,于是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超越自己的权责,开始挑战老板的权威,觊觎老板的法器——紧箍咒。这一挑战不要紧,必然是经理人走人。
第五,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需要。无论怎样,企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会谋求降低人工成本。而裁老总是降低人工成本最快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老总换人如同走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