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而随着命题的扩大和深化,这场激烈的论战也引出了理性的思考。
“我两三年前来过故宫,这次再来吓了一跳,感觉旧了很多。”一位游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城墙、房屋的墙壁和柱子和琉璃瓦已经斑驳不堪,地砖破坏得也太严重了。”
“对于文物古迹,我们现在过多的进行开发,而不重视保护,导致过度的参观。”夏学銮对此十分忧虑,“古迹要满足广大人民鉴赏文物的需要,但是文物古迹也要‘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古迹都存在“超载”严重的问题。以故宫为例,比较科学的参观容量不应超过万人,但是去年故宫的购票参观者有876万人次,加上免票和接待群体,每年出入故宫的人数达千万人,高峰的日接待客流量有十几万人次,已经远远超过了接待的极限,对故宫内文物建筑破坏严重。
“除了星巴克以外,其他各种经营性项目都属于过度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星巴克的问题,其他的都应该赶走。”夏学銮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据夏学銮介绍,国外的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但运营和保护都非常好。
“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民众免费开放,对全民进行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它的运营、维护费用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这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夏学銮说。
去年12月17日,英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博物馆每年为英国带来的收入高达15亿英镑,其中有3.5亿是海外参观者带来的直接收入,博物馆已经成为“英国的出口支柱”。
法国的卢浮宫也提出了“向所有人开放”的理念,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博物馆,除了参观,还为各类临时性的艺术展览、学术报告会和其他文化活动有偿提供场地和服务。
其实,国人对故宫等文化古迹是不缺少热情的,去年6月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一些博物馆和文物古迹实行了免费开放,引来了空前的参观热潮。
“目前我们对于文物古迹的经济效益开发过去表面化,非常浅层次的开发,就是买票、租房子。”夏学銮建议应更多的开发文物古迹对社会的更大价值,比如故宫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珍宝,不要仅仅就是展出看一看,要和相应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孙冰)
观点
把星巴克换成豆浆店就是保护文化么?
主持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嘉宾: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孝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众网友在这场由博客引发的论战中,他们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周刊》:你认为在故宫这种文化保护单位中,该不该有星巴克这类的商业符号出现?为什么?
夏学銮:不仅仅是一个星巴克的问题,它和其他各种经营性项目都属于过度开发,同样破坏了故宫人文气氛。商业文化和我们传统文化格格不入,都应该清出去。故宫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赚钱,而且这些项目究竟能带来多少收入?我想不是很多,相对于破坏而言,得不偿失。
但是既然签了合同,如果还没有到期,现在不一定要将星巴克“赶出去”,只要等合同到期就不再续约就可以了。毕竟,这对国家安全没有威胁,只是一种生活消费类的事件。不必太上纲上线、夸大化,可能影响中美两国人民的感情和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
周孝正:我不知道星巴克究竟是怎么进的故宫,也不知道它到底该不该出来,我想知道这里面的规矩是怎么确定的,不能只对星巴克一家。
中国入世向世界承诺了国民待遇原则,是没有附加条件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我们要一视同仁。无论是星巴克、星九克还是星巴克,如果中国的企业还在,而因为是外国的就要求撤出故宫,这就是“义和团”心态,什么故宫、什么传统文化,这都是借口,故宫没有什么特殊的。
如果我们现在定一个新规矩:故宫里不能有外企。那也要有正义和公正的程序,否则就是“恶法”,而“恶法非法”,这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大了说全民公决,小了说人代会立法,不能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说不能有就没有,网上、媒体上说该没有就没有,要有公平正义的程序决定这件事情。文物古迹的开发和利用到什么样的程序应该有个规范和规矩,
网友:人民网上有88.3%(10066人)的网友认为与故宫整体氛围不协调,赞成星巴克从故宫撤走;85.97%(3830人)的新浪网友认为星巴克应该搬出故宫;48.38%(3907人)的搜狐网友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文化侵略;90.65%(17085人)的腾讯网友赞成让星巴克撤出故宫;而要求撤出的理由,52.44%(9426人)认为是糟蹋了中国文化;44.09%(7924人)与故宫整体氛围不协调。
网友小P:如果故宫能上演“三大歌王”的演唱会,也不应该对美国平民的咖啡就嗤之以鼻。说星巴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所以亵渎了故宫的神圣,这有些让人不解,到底什么是“大雅之堂”?
网友jieba034 :故宫毕竟是中国的文化,掺插进外国的商业体制,总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看到修补后的断墙再见到星巴克,不免让人联想起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感觉,又让人想起来英法联军在紫禁城里的烧杀抢掠。
博客作者盛大林: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重”。若要兴师问罪,首选的对象应该是自己身边的故宫管理者,而不是万里之外的星巴克公司。
博客作者chenxujun:星巴克应不应该开在故宫,开在哪一个具体地点,如何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这本来是一个规划问题,尽可以请专家论证,公众讨论。商业对文化的侵袭值得警惕,但把这上升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未免有失偏颇。
实际上,如果星巴克所在的建筑,不宜作商业用途开发的话,国产品牌也不宜进驻。整一个豆浆店,难道就保护了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