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艾瑞咨询公司发布的基于关键词请求的中国搜索市场报告颇令Google中国公司不满,数据显示Google在中国的搜索市场份额仅为14%。
笔者注意到,艾瑞的报告指出,有关Google中国搜索份额的数据兼顾了Google.cn和Google.com两个网站。根据观察可以发现,Google中文搜索如同微软的搜索引擎一样,出现了品牌的自我紊乱。
目前,Google.cn是中国大陆用户比较熟知的搜索网站,是Google专门根据中国的网络监管政策推出的服务。这个网站的推出,甚至促使Google创始人布林怀疑,是否有必要为了遵守中国的监管政策而需妥协Google原先的一些原则。
除了Google.cn之外,Google.com同样提供中文搜索服务,只需要在“语言工具”中进行设置,即可以查询“所有中文网页”、“简体中文网页”以及“中国的网页”。设置还是比较详细的。
一个公司有两个网站提供中文搜索并不让人很意外,令人吃惊的是,都是Google的中文搜索服务,用户用同一个关键词在Google.cn和Google.com上进行搜索,Google将会提供完全不同的结果页面。
为了验证是否和中国的网络监管政策有关系,笔者用自己不涉及敏感内容的笔名在两个网站进行检索,居然发现第一个搜索结果页相似的寥寥无几。用“自行车”搜索两个网站,结果比较类似,但是排序并不一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抛开敏感内容的网页,Google在中文搜索中同时在唱“黑脸”和“白脸”,哪一个到底是真正的Google?
这个问题在新闻搜索中也有出现,比如用“自行车”在Google.cn和Google.com上搜索中文简体新闻,结果大相径庭。
最近有很多观察人士在分析Google在中国市场惨败的种种原因,比如李开复及其团队的自大、糟糕透顶的中文名字等等。笔者认为,Google中文搜索的品牌混乱也应该算作原因之一。
中文的用户遍及全球,Google的中文搜索(或是简体中文搜索)天下理应统一。按照中国的监管政策,如果有一些非法网址需要过滤,Google只需要将这些网址停止显示。另外,可以按照搜索者的IP来决定是否过滤。这样一来,即使在搜索结果的显示上有两个版本,但是Google的中文搜索核心引擎只有一个,也不会出现两种搜索结果的情况。
因此,合理的情况是,同一个用户在Google.cn或者Google.com应该看到同一个搜索结果,而中国的搜索者和其他国家的中文搜索用户比起来,可能会少看到一些网址。在敏感网页之外,Google的中文搜索针对任何访问者都应该呈现统一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过滤的问题涉及政府监管政策,按照布林的思路去探讨Google在中国到底是否要过滤、是否因此放弃中国市场,这不是一个务实的问题,也不在本文探讨之内。
微软搜索放着好端端的MSN不开发,非要另起炉灶搞一个Live,结果搜索市场的份额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持续萎缩。除了技术不过硬之外,在MSN上进行搜索却跳转到一个迥然不同的的Live结果页,这势必吓跑一部分用户。微软的教训值得Google中国团队三思。
希望Google中国公司及李开复能够注意到这一品牌紊乱的问题,切莫在中文搜索市场搞出一个狮身人面的Google。
1